揭开错误“面具” 党报罕见刊文驳斥歪曲史观
2015-08-17 09:07:35 海外网打着“人性化”的幌子解构历史,在“重新包装”中将历史碎片化。
8月16日,微信公号“人民日报评论”发表文章《历史观,这是个大问题》,全文如下:
历史,似乎是一个离现实工作生活很遥远的“大词”,但其实并非如此。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一个人要是失忆了,认不出自己的父母,忘记了甜蜜的初恋,那些寒窗苦读、辛苦打拼积攒的经验也消失殆尽,这样的人生只是一片空白。
失忆,其实就是个体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像个人是物质组成的有机体,社会也是由个人组成的有机体,历史,就是这个社会的成长经历、共同记忆。失忆,必然会带来“失义”——失去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强调要“坚持正确历史观”。这不仅是针对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而发,也是提出了如何认识历史的大问题。我们从上周开始,就此推出了系列评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到8月14日刊发完毕。
这组评论共5篇,从标题上也可知,分成两个部分。《“让历史说话”才能走向未来》《“用史实发言”才能坚守记忆》,是第一部分,更多是理论阐述;《筑牢主流,摈弃“虚无主义”》《强健精神,拒绝“解构崇高”》《追寻意义,走出“泛娱乐化”》,构成第二部分,主要是针对现实。
下面,我们就撮其大要,介绍一下这组评论的主要观点:
一、理论问题: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这组评论前两篇,就是以此展开,阐述历史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
“让历史说话”,是认识论问题。总的看,就是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在历史中发现规律、涵养智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文章送给了“散布不负责任言论者”“诋毁抹黑英雄人物者”“娱乐历史消费历史者”一句话“对于历史理性的态度,就是我们自己承担起历史的责任。”
“用史实发言”,则是方法论问题。也就是,不管何种观点,都要有事实为前提;不论何种热情,都要以史实为基底。善于用史实发言,坚持用事实说话,才谈得上正确史观。这里也有一句名言:“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
二、现实问题:虚无主义、解构崇高与泛娱乐化
这组评论的后三篇,分别辨析了三种走偏了的历史观。
首先是“虚无主义”。就是用假设否定事实,用支流否定主流,用主观分析否定客观规律,用个别现象否定本质趋向,甚至编造历史、混淆是非,以“重新评价”丑化英雄美化反面人物,以“重新发现”裁剪事实曲解历史真相,最终达到“解构主流”“重构历史”的目的。
其次是“解构崇高”。“告别崇高”“消解意义”,把那些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事件矮化为“权谋”“宫斗”,把那些承载精神信仰的英雄人物丑化为“投机派”“野心家”,把“个人利益满足”作为解读历史、评价人物的唯一标尺。史实因而变得暧昧低级,史识则因而变得庸俗含混,历史变成了少数人博取财富和权力的写照。
再次是“泛娱乐化”。以戏说代替正说,以调侃代替中立,以消费历史代替认识历史,以娱乐历史代替思考历史。审美取向感官化,价值取向虚无化,政治取向戏谑化,道德取向去崇高化,让历史变成了市场上的快消品、屏幕里的调味品,变成了抖一个个包袱、造一个个笑料。
三、本质问题:借否定历史来否定现实
这五篇评论,有着鲜明的现实指向性。在分析关于历史种种有意无意的“误读”中,提出“曲解历史”的本质就是,“通过否定历史来否定现实”。
正如评论中所言,把历史异化为“蝇营狗苟的厚黑学、勾心斗角的权谋术”,关注的是如何靠机心取巧,而不是怎样为正义代言。最终的结果,是“把一切历史行为庸俗化、历史人物污名化”。那么,“为理想献身的英雄不存在了,为民族大义奋斗的群体不存在了,照亮人类心灵和精神的理想信念也不存在了”。
四、实践问题:如何用好“历史资源”
这组评论的第四篇、第五篇,分别回答了“从历史中学习什么”和“怎么用好历史资源”的问题。
从历史中学习什么?文章说,要学习一些“超越性”的东西。是“理想、信仰、道德这些美好的德行”,是“在个人之上还有国家、民族乃至人类”,是“沉淀的精神瑰宝”“强大的价值支撑”。
怎么用好历史资源?文章说,要尊重历史而不是调侃历史,敬畏历史而不是消费历史,守住一条基本的底线,那就是不能罔顾常识、颠倒黑白,更不能消解价值、解构意义。
五、分类归纳:走偏的历史认识面面观
这组评论中,对于一些走偏的观点和认识,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辩证,便于理解和记忆。
从历史的门类看:在“国史”上,一些人对中国历史文化不自信,视之为“糟粕”、以之为“落后”,因而罔顾事实发难国史。在“党史”上,一些人对当前的道路和制度不认同,把现实中的问题归因于近代中国错误的历史选择,因而无中生有质疑党史。在“精神史”上,一些人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崇高不在乎,在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冲击下嘲笑一切,无视在漫长历史与峥嵘岁月中的精神沉淀,因而插科打诨矮化我们的精神史。
从对历史的阐释上看:一是以“想象化”的方式消费历史。典型的例子,就是抗日“神剧”: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石头打飞机……缺乏常识和底线,消费历史和民族情感。二是以“鸡汤化”的名义轻薄历史。抽离历史场景、脱离历史逻辑,打着“人性化”的幌子解构历史,在“重新包装”中将历史碎片化,在鸡汤化中混淆基本的是非观。三是以“主观化”的态度曲解历史。比如打着“还原历史”旗号,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热衷于把某一个历史时期美化成“黄金时代”,为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翻案”。
从认识历史角度看:“说事”时,改变历史结论,美其名曰“新视角”,其实是强词夺理为我所用。比如,提出“如果不打抗日战争”“如果没有抗美援朝”,以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推演,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论人”时,颠覆历史评价,美其名曰“复杂论”,其实是要瓦解道德基础。比如,“好人不好”,狼牙山五壮士是土匪;相反,“坏人不坏”,慈禧是“优秀的政治家”。“讲史”时,歪曲历史规律,美其名曰“再思考”,其实是要将历史一脚踢开。比如,宣扬“告别革命”论,抹杀、贬损近代中国一切进步运动,从而否认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