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经济半年的成绩单已经发布了,GDP、CPI、进出口、就业等数据皆有可观者,逐项分析,失之琐碎,昨日,人民网微信公号“学习大国”发表原创文章尝试从中长期发展角度综合把握这份半年报,和大家聊聊当前宏观调控方面发生的一个深刻变化:需求刺激正悄然让位于供给管理。全文如下:
说白了,就是过去爱调节买方,如今更关注卖方。
经济一旦发生结构性变化,一味刺激需求是没用的
对上半年7%的经济增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看到这样的增速是怎么来的,而不能简单说是高还是低。
从内部因素看,高速增长是后发经济体在追赶时期的一种增长形态,随着与前沿国家技术差距和其他相关要素、机制差别的缩小,经济增速将规律性地向成熟经济体的水平收敛。
外部环境虽然还是比较差,但是已经有所改善。上半年出口微弱增长,传统优势产品出口保持增长的基础上,部分装备制造产品出口也保持良好的增势。财政刺激的力度一直保持温和,这都是可喜现象。
尤其后者,财政刺激(以应对金融危机而投资4万亿为代表)不能简单说好与不好,但是这种需求管理是一种短期管理。经济受到突然冲击之时,如果预判只是当下一段时间不好,将来形势还会好转,那就得管理需求,刺激需求,不能永久减少产能,因为未来还有需求。
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经济面临一个永久性、结构性的变化,就不能一味刺激下去。那是不可持续的,虽说出发点是想减少产能过剩,但只能给未来造成更多的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
我们要接受经济在发生结构性变化这一事实,外部环境不可能回到2007年之前那么好的情况,内部经济增长潜力也不如以前那么高了。比如潜在增长率下降到7%左右,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人口抚养比开始升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了,城镇劳动力供给的增速减慢,都将带慢实际经济增速。
国家已经认识到,在这样的结构性变化面前,刺激需求是没有用的。因此我们看到,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再取消、下放再下放,企业融资、个人创业门槛降低再降低……上半年,通过实施有区别的供给管理,不断释放市场活力,不断减轻企业负担,各种创业创新方兴未艾,在供给端提供了大量多姿多彩的产品,惊艳着我们的双眼。
经济下行压力大,是供给不足而非需求不足引起的
评判经济形势时,不少观点偏向分析“三驾马车”,这是从需求侧看的。“三驾马车”代表了三种需求——消费、投资、出口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需求的确不乐观。外部需求肯定不可能回到2007年之前的黄金时期。2007年外贸顺差占GDP百分之八点几,现在是不可能达到的了。当然,不是说要放弃外部需求,而是不能指望它起更大的作用了,维持还得维持。
国内需求方面,1—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是11.4%,难以回到过去动辄百分之二十几的速度,而总体投资回报率这些年下降得很厉害,投资效率不高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消费率这两年缓慢增长。1—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4%。5、6月份小幅回升。光看数据,感到消费疲软,但是事实上消费需求是存在的,只不过没有被满足。需求虽然短期受冲击会下降、会不足,但是长期来看,一直在那儿,不会跑的。
必须明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为主要的支撑因素,事实上是有效供给对于需求的回应和引导。经济下行压力大,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包括生产要素供给和制度供给)不足引起的。
中国经济在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矛盾是在供给端。从生活中看,每年春运火车票“一票难求”,节假日高速公路“车满为患”,以及房价房租不断上涨的趋势、看病难看病贵的持续,还有那些在幼儿园、学校门口排队给孩子报名的家长长龙,都清楚地表明我国存在巨大的真实需求,不用刺激就存在,而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且长期存在。
产能过剩也是一个道理。可以说,没有总体产能过剩问题,只有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有些部门产能过剩,肯定有另外部门产能短缺。比如奶粉,人们都跑到香港、外国去买,说明奶粉部门某些方向的产能短缺,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所以,宏观调控更重要的着力点是如何调整供给,使供给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让资源配置得更合理更顺畅,让供给的结构更加符合需求的结构,而不是让需求去迎合供给。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供给管理施策的典型
可以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从供给端发力的最典型施策。在国家供给管理的调控下,经济的内生性动力持续增强。
上半年,市场主体数量继续呈现“井喷式”增长,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19.4%,注册资本增长43%。其中1到4月,新注册企业继续保持每天1万户,城镇新增就业445万人,市场活力得到极大激发。
大众创业更加轻松。财政部、税务总局落实减免税政策,今年一季度,216万户小微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减税额51亿元,受惠面在90%以上;2700万户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营业税189亿元。
万众创新获得力推。在去年以来已取消149项职业资格的基础上,今后要再取消网络广告经纪人、注册电子贸易师、全国外贸业务员、港口装卸工等62项职业资格。
政府职能转变一个重要表现是,不再自己撸袖子站到经济十字路口,告诉谁谁谁怎么发展,而是退居幕后,把精力放在制定规则、营造环境上。比如,上半年我们看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持续得到推进,各级政府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大力推广随机抽查机制。这些克服“任性”检查,实行“阳光”、文明执法的做法,有利于促使市场主体自觉守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综合上半年以及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的表现,我们发现,一方面国家在总需求管理上稳健审慎且能预调微调,另一方面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配合下,促进机制创新,通过供给管理加强经济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增加了宏观经济中的有效供给。这样,经济才会又好又快发展下去。(田获三狐)
友好提示:本文由“学习大国”原创出品,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