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派出所集中吐槽“奇葩证明”证明了啥?

2015-08-12 10:30:06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分享:
字号:

1439346641690018.png

  【快评】派出所集中吐槽“奇葩证明”证明了啥?

  林亦辰

  5天5次“吐槽”奇葩证明。这些天,带有各地派出所回应的证明,在网络上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被网友们称为“良心证明”。

  网友们为何一边倒地点赞派出所的“吐槽”?不妨先来看看,派出所为何不满。福建漳州一位74岁的老奶奶,因要领取遗属抚恤金,被要求开具证明自己还活着的“健在证明”;云南昭通一位女子,想要买房,却被要求开具无犯罪前科的证明;湖南冷水江一位老人丢失了老年证,前往民政局补办时,被要求开具丢失证明……这些证明,或是“不必要”,或是“虽有一定必要性却不好办”,也难怪就连经常开证明的派出所民警,也无法理解为何要开这些证明。

  应该来说,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传统“熟人社会”相比,现代社会里,流动性较强,人与人之间,相对陌生。面对这样一个“风险社会”,一些证明,必须也必要。然而,搬家要证明家中物品不是偷来的,开“无犯罪证明”,先要证明你需要这份证明……这样的证明,逻辑在哪里?是否符合常识?对于“虽有一定必要性却不好办”的奇葩证明,或许群众还能通过“公章长征”的方式办理;对于“不仅不必要还没法办”,老百姓找谁去办?也正因此,才会有人调侃,假如把这些“奇葩证明”故事搜集起来,就是一部现代版的《笑林广记》

  在传统饮食里,有“一烫挡三鲜”的说法,说的是菜要趁热才好吃。对于消除“奇葩证明”来说,同样如此。中央政策“热乎乎”,一再要求要用简政放权的方式,清理“奇葩证明”,可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却一再出现,百姓能理解吗?“不顺利”“不明白”,又遇上了“不解释”,即使几经周折办成了,群众能满意吗?一项调查表明,在过去的一年,流程繁琐、手续复杂,依然是百姓去政府办事的普遍感受,办一个手续,有近13%的人跑了10趟以上,而3趟以下就办完的,却不到1/3。派出所集中“吐槽”奇葩证明被点赞,也正证明,消除奇葩证明,不仅是群众的需要,也是基层干部的心愿

  信息多跑路,群众就能少跑腿。让奇葩证明成为过去,除了要厘清哪些审批权力是政府该保留的,哪些是该砍掉,更要在行政管理上,“合并同类项”,用信息化的手段,连接“信息孤岛”。比如,为何不考虑合并办事窗口,实现“一站式办公”,让群众即使要盖章,也少跑几段路?比如,是否可以建立信息数据库,并通过互联网共享,实现“一证行天下,一网查所有”?再比如,能否逐步建立起居民信用体系,强化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为“奇葩证明”的减少,奠定社会基础?

  “硬件”跟上了,“软件”跟不上,也不行。政府施政要义,在于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简单就能判定的事实,为啥还要让群众“跑断腿”?无敬民之心,则无便民之行。说到底,不还是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还是没有“以百姓之心为心”吗?“奇葩证明”的出现,根子还是在理念上。

  “每份令人哭笑不得的证明背后,都是办事部门的傲慢或卸责,以及老百姓‘证无可证’的无奈。”这是群众的心声,也道出了消除“奇葩证明”的对策:在权力作“减法”之外,还得在服务意识上做“加法”,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

  有这么一首小诗:“我问土,土与土如何相处?我们相互抬高。我问水,水与水如何相处?我们互相充盈。我问草,草与草如何相处?我们编织在一起筑成天际。我问人,人与人如何相处?”其实,消除“奇葩证明”的背后,是如何才能让政府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融洽,这在本质上,也是一个人与人如何相处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人的发问,值得每一位从政者深思。

责编:许兰

关键词:吐槽,派出所民警,奇葩证明,加法,合并同类项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