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把周永康等6人视作反面,是为了说啥
2015-08-10 08:51:28 海外网镜子,一面是先进典型,用以知崇高、找差距;一面是反面典型,可以明底线、找问题。
编者按:近日,人民网微信公号“学习大国”刊发原创文章,文章观察到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了一篇评论员文章,题目是:以“两面镜子”对照不严不实。镜子,并不是单面的。一面是先进典型,用以知崇高、找差距;一面是反面典型,可以明底线、找问题。对此,文章分析认为,党报把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人视作镜子的反面,批判他们以身试法、心无底线,塑造了不严、不实的负面形象。全文如下:
亦观亦言
镜子:对照正面,警醒反面
艾青有首诗:“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它最爱真实/决不隐瞒缺点/它忠于寻找它的人/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或是醉后酡颜/或是鬓如霜雪/有人喜欢它/因为自己美/有人躲避它/因为它直率/甚至会有人/恨不得把它打碎”。他把镜子写得文艺至此,又浅也深。
镜子,这样一个生活中的平常物品,放在政治话语中,不免让人先想起两句话:一句古语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句今语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可见,小物件不是那么简单,虽然只是以物寓意,却入木三分,不得不细细琢磨其中的“镜鉴”之意、“干净”之要。
话说回来,党报替中央发声也不避开“镜子”。就在昨天,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了一篇评论员文章,题目是:以“两面镜子”对照不严不实。镜子,并不是单面的。一面是先进典型,用以知崇高、找差距;一面是反面典型,可以明底线、找问题。
就像评论文章中列举的那样,镜子的正面是焦裕禄、谷文昌、孔繁森、杨善洲,他们以身载道、以行示范,把“严”的精神和“实”的作风诠释得生动之至;镜子的反面是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他们以身试法、心无底线,塑造了不严、不实的负面形象。
如此旗帜鲜明地、分门别类地对比两种人,显然不只是为了颂扬或者批判,其围绕的核心恰是如何以正面典型吃透“三严三实”精神、以反面教材对照不严不实现象。而这一点在前不久中组部印发的通知中早已体现,通知要求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联系反面典型深入开展研讨。剖析反面是为了理解正面。人民日报在8月6日也刊文称,“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用“两个自觉”突出正面,奠定好了舆论基础。
纵横:“何振华”也与反面较量
仅仅是“两面镜子”还不够,仅仅从几篇党报评论员文章中看中央逻辑也还不够。这就是为何一开始要说,无形战线上的“较量”早已开始的重要原因。理由是,时隔五年,2015年人民日报再次启用了“何振华”的大名,在不同时间段发了两组文章(详见下表):一组关于“四有书记”谷文昌,一组关于令计划被“双开”,一正一反,篇篇见真章。
2015年以来,《人民日报》“何振华”文章一览
这里很有必要简单地介绍一下“何振华”同志,否则不足以显示其重要性。“何振华”和“任仲平”一样,都是笔名,取自“如何振兴中华”之意,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4月17日第一篇署名“何振华”的文章《从构建和谐社会看稳定》刊发以来,“何振华”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共出现了84次,2008年以来更是“声势浩大”地回击外界杂音,“3·14拉萨事件”“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CNN主播辱华事件”“汶川地震”等议题,一个都没少,大有“每逢关键时刻、重大事件必发声,每次发声定不凡”的意味。人民日报自2010年后再未使用过此名,而在2015年不平凡的半年多里,连发两组系列,足见议题之重要。
行动:光说不练还是没法严实结合
既然重要,重要在哪里?
首先,现背景很重要。这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持续走向深入的背景。从中办印发《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到一波又一波的专题党课;从探讨如何严、怎样实,到对照哪里不严、何处不实;从对正面典型的挖掘,到一些负面形象“触目惊心”地被挖出;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不分批次、不划阶段、不设环节、不再是一次活动的专题教育……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更高了、门槛更高了、标准更高了,约束更严了、纪律更严了、规矩更严了。
其次,小生态很重要。政治生态清明,这毋庸置疑。可是,在某些领域、某个群体还是会爆出“以权试法”的案例。一个个级别颇高的大老虎被“拿下”,政法的、地方的、军队的都有,不得不说实在“刺激”人心,这也让小范围的政治生态复杂化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一论断对政治生态至关重要,尤其对现在挖出来曾藏有大老虎的“小生态”来说,更是清除不良影响、重塑政治自信、赢得党心民心的关键。
最后,大方向很重要。典型是标杆,旗帜是方向。路线方向错了,必定走歪。其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也好,都是在为方向铺路,也是在为一些“歪曲”方向纠偏。从小处讲,对党员干部而言,当然要常“照镜子”。不仅要把自己摆进去,自我审视,更要有改变的行动自觉。立改立行方能善始善终,否则只说不练终归是零。这就是为何现在的党员干部不管是面对“好典型”还是“坏教材”,最终都得从“严”的要求落到“实”的行动上,否则不仅自己会出问题,老百姓更不答应啊!
友好提示:本文由“学习大国”原创出品,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