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群众办酒席该不该讲排场?政府该不该管?今日,四川通江公开发布了一则《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公职人员和群众操办酒席的通知》,通知除了规范国家公职人员酒席范围外,还规定农村和城镇居民只允许操办婚嫁酒、丧事酒和寿酒等三类酒席。此举引发网友热议。微信公号“人民日报评论”发表文章认为,即便是以乡规民约的形式约束社会风气,也要注意“姿势”和“尺度”问题:是强力推行还是有序引导,是一杆子打死还是实事求是、按着百姓需要来?毕竟,乡规民约的强制力也是有限的,约束范围也是有限的。全文如下:
据媒体报道,四川通江公开发布了一则《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公职人员和群众操办酒席的通知》,通知除了规范国家公职人员酒席范围外,还规定农村和城镇居民只允许操办婚嫁酒、丧事酒和寿酒等三类酒席。此举引发网友热议。
当地政府的初衷无疑是好的,大摆筵席助长奢靡浪费之风,毫无疑问需要政府介入。但是,介入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任意地布设门槛,更不意味着可以动用行政命令和公共资源去严加管控。老人年龄70周岁及以上才能每隔十年办一次寿酒;操办酒席必须提前出示相关证明,到辖区村和社区备案申报;未经申报批准的一律视为违规操办酒席……这些规定,除了经办方是村委和社区,咋看上去已经同行政审批并无二致。“管得太宽”,网友不约而同的留言,道出了问题所在。
政府是不是可以干预民间习俗,能不能够将群众操办酒席纳入审批监管范畴,就现实来看,从中央到各省市自治区,都还没有有这样的先例。即便是以乡规民约的形式约束社会风气,也要注意“姿势”和“尺度”问题:是强力推行还是有序引导,是一杆子打死还是实事求是、按着百姓需要来?毕竟,乡规民约的强制力也是有限的,约束范围也是有限的。
还需要厘清的问题是,操办酒席可能助长奢靡浪费,但操办酒席本身不是奢靡浪费,浪费之风不是源自民间习俗,而是源自铺张攀比的不良心理。板子打在酒席上,显然有些跑偏了。无论是婚嫁酒、丧事酒和寿酒,还是乔迁、升学、满月、参军、开业等酒席,无非是为图个幸福安乐,如果给这些民间之乐戴枷上锁,百姓生活还有多少欢愉?哲人有言:“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剂。”如果含饴弄孙、恭贺新禧之类的家庭乐趣都要受限制,岂能让人心安理得接受?
对于民间的攀比浪费之风,除了行政强制,难道就没有更好对策?显然不是这样。一方面,并不是所有人都意识不到问题所在,最近几年社会对面子心理和浪费之风的反思一直在深化。对于民俗民风这样的社会话题,让社会自身去培育纠错机制和向善自觉,完全比一个无所不管的全能政府来得更为妥帖。另一方面,我们常常说“以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并不是一句空话。为政者对社会风气起着率先垂范的引领作用,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传统就是“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就目前看,通过涵养崇清尚俭、不慕虚荣的党风政风来带动社会风气转向,恐怕才是政府参与社会风气形塑的合理方式。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解决问题之道,却不仅仅只有“政府管起来”这一条。碰上任何问题都要“管起来”,结果可能是越俎代庖,费力而不讨好。什么时候政府该管得松一些、少一些,什么领域该严一些、宽一些?至少应该遵循好“法无规定不可为”的基本原则,至少也应该符合社会基本预期、契合社会价值共识。百姓的烦心事,就是政府的烦心事,像社会风气之类的问题政府当然要出手,只不过出手之前不妨先想一想:权力的边界在哪里?政府的理性在哪里?百姓的欢愉又源自哪里?(李达仁)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