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一场EXO跟TFboys的粉丝在网上骂战引发极高关注。该骂战先是由一名TFboys的小学生女粉丝引发,接着EXO的小学生粉丝也疯狂回应,尽管掐架话题让大家哑然失笑,但其言辞犀利、攻讦来往丝毫不逊于成人。不少网友看后表示哭笑不得,这场闹剧也被戏谑地称为“小学生世纪大战”。对此,人民日报总编室微信公号“一撇一捺”发表文章,探讨在网络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将面临怎样的社会化进程?这样的小学生骂战,又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生态?

↑ EXO组合 ↑TFboys组合
虚拟空间的危险同盟军
追星本身无伤大雅,每个人、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偶像。他们的TFboys,我们的小虎队,他们的EXO,我们的刘德华梁朝伟。当年我们也曾为偶像争得面红耳赤,为啥今天他们就不能为他们的偶像去争一争呢?只不过网络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缔结共同体的机会,稍有擦枪走火,难保不会变成“世界大战”。
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群体,人们在里面寻找身份认同。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这个空间没有老师,没有父母,却有无数和自己一样崇拜一个偶像的同盟军。在这样一个因同一爱好而结识在一起的群体中,如何成为最突出的那个呢?非我族类,虽远必诛,在骂战中骂的最响、骂的最狠的,就会得到伙伴的赞赏,久而久之愈演愈烈。
网络本来就是个匿名的空间,如果没有好事者人肉,骂过以后,一切都结束了,没有任何痕迹,在实际生活中不受任何影响。正如我们小时候很多人都曾做过父母所严禁的事,只不过没有让他们看见而已,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犯错场所”:将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情绪变成了网络上的匿名辱骂,网络又把事件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把原本可能只是发生在身边的不满扩展到不认识的人身上。
然而,孩子们网络上的污言秽语却还是引起了成人的注意,也引来了担忧,如果这种社交方式影响到孩子在现实社交的底线意识,将会构筑怎样的少年一代。
自吞恶果的成年人
出生在新世纪的00后,接过了人人都有的麦克风,甚至他们对新媒体新技术的驾驭更加炉火纯青。乳臭未干的小孩们出镜对骂,很刺激视听。再者,作为独生一代,甚至是独生一代所生下的独生一代,00后的唯我独尊意识也更强了,很难接受与自身相左的事物。
无论成人还是孩童,都有影响别人、征服别人的欲求。用“第一人效果”的自大心理来解释这些粉丝的想法:你不喜欢我所喜欢的偶像,说明你的审美观远没有达到我的高度;同时,我的偶像必须由我自己出面来声援,因为我比其他粉丝的作用更大。
在这次骂战中,孩子们嬉笑怒骂、挤眉弄眼的样子,都与成年人如出一辙。没错,这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教给孩子们的。粉丝幼稚粗俗,不是哪几个偶像造成的,而是普遍的。看看我们的荧屏,无论影视剧、真人秀、综艺节目、娱乐报道,都在用婆媳、情侣、情敌、导师选手、男女嘉宾、明星和明星之间的对掐、互撕、毒舌来制造看点,以闹剧为喜剧。这次“世纪骂战”,也正是我们品质较低的大众传播内容对于受众长期涵化的结果。
童年原本是成年人小心翼翼区隔出来的一个成长空间,但移动互联网则赤裸裸地向孩子们展示了成人试图隐匿的一面:暴力、辱骂、色情、嫉妒、谎言……说到底,我们的孩子们并不是异类,他们只是有样学样,将一些成人的话语模式套在了自己的表达上。
超越网络的影响因子
还有没有其他的力量能超越网络影响孩子?从发展心理学上看,一个人在前7岁,安全感、底线意识、极端状态下的情绪反应都已经形成了。孩子在7岁前受到怎样的影响,就会在长大后表现出怎样的行为。因此,家长对孩子品行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尽管言传身教、潜移默化都是看似比较虚的词,而当孩子们真的面临选择时,家长所做的每一点每一滴都将决定是成功还是毁灭。
如果父母的爱好就是打牌打麻将,每天都抱着手机窝在沙发上斗地主追韩剧,更有甚者时不时冒出几句脏话,又如何指望孩子们有趣又高雅呢?并不是把孩子们丢进个兴趣班就能保证孩子们有个积极健康的人格。如何在现实中引导孩子建立一个兴趣圈子,而不是让孩子在网络上漫无目的的逡巡,或许才是重要的。
在这次网络骂战中,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小粉丝互殴的情形。网上网下均非法外之地,一个健全的法律制度,深入的普法体系,将从底线上约束孩子们的过激行为。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边界,一定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拎清。
如今,学校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确实加大了素质教育的比重,但有效的三观引导依旧乏力。如何让这些网络原住民,具有最基本的网络素养?教会他们怎么辨析信息的好坏、怎么集纳信息、怎么区分网络规则和现实规则道德等等,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