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人民日报:法律要回应“郜艳敏们”的不幸

2015-07-31 09:04:40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
字号:

1438304739968434.png

  法律要回应“郜艳敏们”的不幸

  白龙

  在舆论场中,对个体苦难秉持何种态度,决定了围观者的气质与格调

  总有一些社会新闻,谈起时让人的心情变得复杂、道理显得苍白。最近引起热议的被拐女成“最美乡村教师”事件,正是这样一则案例。这桩多年前的旧事被重新翻出并迅速引爆舆论,正在于它戏剧般地将命运与不公、法律与伦理、苦难与拯救等诸多沉重的主题汇于一身,吸引人们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立场。

  根据报道,1994年,年仅18岁的河南姑娘郜艳敏在石家庄火车站被人贩子拐骗,转手以2700元的价格出卖到河北曲阳县下岸村。在饱经屈辱、暴力与绝望后,她选择了接受这样的生活,并成为当地村里的代课老师。一个偶然的原因让郜艳敏成为媒体关注对象,并被赞为“最美乡村教师”,引来许多不同的声音。人们对这一事件表达的同情、愤怒与谴责,都可以理解,但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位命运多舛的女子,在历经劫波之后,该如何重建自己的生活?

  站在法律的立场上,答案很简单,因为郜艳敏已经用行动做出了回答,那就是留在当地。如果这是郜艳敏的真实意思表示,那么即便大家有不同意见,也必须尊重她的选择,因为她是一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中的法理也并不复杂,那就是:法律不仅要对人贩子的犯罪行为做出严惩,而且要致力于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由于被拐妇女已经和当地产生了新的、比较稳固的社会关系,且表示接纳这种关系,所以,为了避免二次伤害,在妇女本人没有受到外力胁迫的前提下,法律应该尊重当事人的选择。这是法的基本价值之一安定性的体现,也是对妇女意志的尊重。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公安部在《关于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适用法律和政策有关问题的意见》中规定,“对于自愿继续留在现住地生活的成年女性,应当尊重本人意愿”。也是同样基于维护现存社会关系的角度,我国现行刑法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如果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尽管目前正在征求意见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对此有不同表述,但仍然应该说,现行规定是建立在对被拐卖妇女及其家庭现状的深刻体察之上的,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立法精神,有其内在的法理与道理。

  而在舆论场中,对个体苦难秉持何种态度,决定了围观者的气质与格调。是正视个体的苦难与不幸、真正站在受害者角度考虑问题,还是虚拟一个至高的道德立场,借他人不幸彰显自己的站位,甚至消费苦难,人们需要作出选择。这是被拐女成“最美乡村教师”之所以引起巨大不满的原因之一,即人们在事件背后,看到了消费苦难的影子。对此,近年来我们已经见过不少,而那些真正导致苦难的原因,却被有意无意忽略了。正如大诗人奥登的名句:一切是多么安闲地从那桩灾难转过脸。

  法律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为了救济个体的不幸而存在,同时也必须对时代的人心经验做出回应。需要看到,在郜艳敏事件背后,是社会公众持续已久的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痛恨。保护妇女儿童、捍卫家庭,应该是法律尤其是刑法的目标之一。在立法的人道主义和立法的回应性之间,立法者应该也必须做出决断。我们希望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能够得到根除,同时也希望,对那些深陷个体不幸的郜艳敏们,人们多一些真正的关怀,少一些“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的情绪宣泄。

责编:许兰

关键词:郜艳敏,回应性,最美乡村教师,苦难,拐卖妇女儿童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