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遭暴雨袭击,又开启了看海模式,地铁出现“龙吐水”景观。如何才能不看海呢?“海绵城市”的建设正是根治城市内涝的重要法宝。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今天由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杂志社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推出的《金台榜》栏目,为您介绍近日入选的首批16座国家级建设试点“海绵城市”。(以下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
迁安
迁安是首批入选的16个试点城市中唯一的一个县级市。该市在2015至2016年将投资44.934亿元,按照“渗滞为主、蓄排结合、净用相辅”模式,对老城区、城中村、新城区和建成区外的污水处理厂等多项工程进行改扩建。
白城
白城市突破“以排为主”的传统雨洪管理理念,以城市水系统、城市园林绿地、市政道路、建筑小区四大系统作为载体,通过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总投资42.5亿元,中央投资补助12—14.4亿元,省市配套支持7亿元。
镇江
镇江曾多次遭受暴雨袭击,造成一定程度的区域积水和城市面源污染。该市将用3年时间,对主城区22平方公里进行海绵试点,到目前为止,7个子地块、300多个改造项目已提上议事日程。
嘉兴
嘉兴计划在市区18.44平方公里的规定示范区内,针对旧城改造示范区域、南湖重点保护示范区域、已建新城改造示范区域、未建新城建设示范区域等各个区域的特点全力推进低影响开发,“示范区78%的雨水量要实现渗、滞、蓄、净、用,只有22%排入河中,从而大大减少积水和水污染。”
池州
池州市天然拥有丰富的水系,城市内河管道复杂,平天湖、天堂湖、月亮湖和秋浦河、白洋河、清溪河所构成的“三湖三河”六块“大海绵”,也为池州市打造“海绵城市”提供了充足的自然优势,方便在降雨的时候充分将雨水留住。
厦门
厦门在城市建设区充分利用湖、塘、库、池等空间滞蓄利用雨洪水,城市工业、农业和生态用水尽量地使用雨水和再生水,将优质地表水用于居民生活。在减少城市洪涝风险的同时,缓解厦门市水资源缺乏的现实问题。
萍乡
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5%,即日降雨量不大于22.8毫米时不产生径流。排水防涝设计标准为30年一遇暴雨不成灾,城市防洪标准为萍水河主河道50年一遇洪水设防。
济南
济南市将以大明湖兴隆片区为试点区,以玉符河济西湿地片区为推广区,计划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投资148.75亿元实施63个项目,统筹推动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化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建筑小区系统、能力建设系统五大系统建设。
鹤壁
鹤壁市处于地下水位多年持续下降的华北平原,且是华北平原南部最大的漏斗区,在这样的地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对解决“逢雨必涝、雨后即旱”问题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武汉
在未来三年内,武汉市将投入102亿元,建设 “海绵城市”。该市建设“海绵城市”主要采取“2+N”模式:“2”就是一旧一新两处示范区,包括青山示范区面积23平方公里,四新示范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N”就是全市所有的新建项目,不管在不在示范区内,都要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进行规划审批。
常德
为做好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常德市聘请中规院专家指导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方案,计划2015年 2017年在市城区重点开展41.21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投入资金266亿元,重点实施10类134个建设新建改造项目。
南宁
2015年至2017年,南宁市计划投资约87亿元,在公共建筑、居住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内河水系等具备改造实施条件的示范区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建设,打造总面积为54.6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示范区。
重庆
重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主要依托面积18.67平方公里的两江新区悦来新城,以建筑、道路、绿地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设置可吸水的“海绵体”。
遂宁
海绵城市主要的实现途径是对已有的道路、绿地、广场、建筑、管渠进行升级改造。最终的目标是,主城区年径流量的75%将被控制,每年有25.7毫米的降雨量被就地蓄积,每年可累计收集雨水约10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容量。遂宁要对主城区(含船山区、河东新区)面积约15.7平方公里区域的建筑物、路面等进行改造,设置集雨设施。在此基础上,配套修建蓄水池45个,并在城区周边建设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城市湿地公园。
贵安新区
贵安新区计划在贵安大道、百马大道人行道计划铺装生态砂透水砖11万平方米、生态硅砂滤水路缘石120公里,每年回补地下水40万立方米。目前已完成生态硅砂透水砖6万平方米、生态硅砂滤水路缘石60公里。系统建成后,可实现每年收集净化雨水11.8万立方米。
西咸新区
针对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传统城市在遇到暴雨时可能内涝等问题,西咸新区提出将雨水综合利用作为重点,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实现“建筑与小区对雨水应收尽收、市政道路确保绿地集水功能、景观绿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的三级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将调蓄设施与城市既有绿地、园林、景观相结合,构建雨水利用体系,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迁移。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