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战结束后,根据官方数字,中国方面在中缅印战场上先后投入兵力达40万人,其中还不包括相同数量的支前民工;英美盟军投入陆军30万人,飞机2000多架,坦克装甲车3400多辆;日本累计投入军队40万人,飞机800多架。其中,中国军队付出的代价最大——累计伤亡接近20万人,约占参战官兵人数的一半,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悲壮的一笔。
弟兄们,向前走!
弟兄们,向前走!
五千年历史的责任,已经落在我们的肩头,
落在我们的肩头。
日本强盗它要灭亡我们国家,奴役我们民族。
我们不愿做亡国奴,
我们不愿作亡国奴!
只有誓死奋斗,
只有誓死奋斗,
只有誓死奋斗!
戴安澜1904年生,字衍功,安徽无为人。192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曾参加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战役,战功卓著。1939年升任第200师师长,授予少将军衔。
1942年3月,戴安澜率所部万余人作为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作战。在著名的东瓜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与数倍于己之敌孤军作战,击毙日寇5000余,后又率师收复棠吉。在奉命撤退途中突遭伏击,壮烈牺牲,年仅38岁。以生命实现了他“如得远征异域,始偿男儿志愿”“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铿锵誓言。
1943年4月1日,全国各界代表万余人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国葬。毛泽东作挽诗《海鸥将军千古》。 周恩来赞誉这位在滇缅战场上抗日牺牲的英雄为“黄浦之英,民族之雄”。美国总统罗斯福向戴安澜遗属颁发了美国军团功勋章。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