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朗台式”贪官得的什么病?

2015-07-15 09:45:17 人民论坛网
分享:

  为“葛朗台式”的贪官发出一声叹息

  杨丽娟  韩秀丽:如果不是铁一般的违法犯罪证据摆在面前,相信很多人不会将这个看上去如此节俭的人与一个贪官联系起来。可是,随着朱冬生一桩桩贪腐事实浮出水面,我们不得不感慨,这个“葛朗台式”的人物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而在感慨的同时,我们也从心底发出了一声叹息,难道费尽心机、小心翼翼的朱冬生只是为了当一回“过路财神”?

  当然不是。这一切的假象后面,是一颗卑微而茫然的心。朱冬生将自己受贿的最终原因归结为幼年时的窘迫境遇,他认为“穷怕了”心理成为他贪腐之路的起 点。实际上,从苦日子里过来的人很多,并非人人都像他一样变的贪婪且时时带着面具生活。恐怕“穷怕了”只是托辞,内心最深处的“贪欲”才是根本。这个欲望使他对自己进行了自我催眠,或许还感觉良好。如果不是一个从内心就把自己看的卑微而渺小的人,是不会认为“不义之财”是可以这样揣进自己腰包的。看来,虽然是受党和国家教育多年的党员干部,也不免会因为心理上的错误认知而一头栽下悬崖。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当官与发财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允许有交叉,一旦交叉肯定就会出问题。官员手中的权力既不是可以用来交易的筹码,也不能被当做“礼尚往来”的回馈。既然选择了从政,选择了做官,就该把钱财等身外之物看得淡一些,守住自己的人生底线。在我看来,这样的认知才是真正的“高、大、上”!高是高尚,只有情操高尚的党员干部才不会在人民面前伪装;大是大气,只有胸襟大气的党员干部才不会对权钱带着狭隘的眼光;上是上等,只有人品上等的党员干部才不会把捞钱当成自己的“主战场”。

  对于那些“葛朗台式”的贪官,到最后,唯留下一声叹息而已!其实,贪了就是贪了,容不得任何借口。纵使有过“在马路上跌个跟头都恨不得抓把泥回家” 的困窘时候,也不能在走上领导岗位后就恨不得把整个世界“搬”回家。要知道,你“搬”的不过是俘虏自己的镣铐,在你沾沾自喜的同时,已然付出沉重的代价!

  “葛朗台式”贪官是得了“恋钱癖”

  陆建林:有些贪官之所以表现得那样节俭,完全就是为了掩人耳目,他们不是不想去享受,而是“偷来的铜锣不敢敲”,不敢花、不能花,只要他们花钱大手大脚,他们的贪腐很快就会引起有关人员的注意,他们就会露出马脚,所以他们采取更加节俭的方式来隐蔽自己。他们想等退休以后再来享受,却不知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要存在着贪腐行为,终有被发现的一天。

  当然,在这些吝啬的贪官中,也有些是真没有享受欲望的人,他们对于物质享受并不热衷,但是却很享受贪腐的过程,因为这就是权力给他们带来的快感。他们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这就是那些真正只贪不花贪官的本质,精神上的享受也是享受,他们“享受”了贪腐带来的快感,就要为这样的“享受”买单。说到底,这种奇怪的心理本质上就是一种病。

  杨怡旷:通过新闻中朱某平日“守财奴”生活的描述,结合他利用职权大肆贪污的事实,我们不难发现他把铜板穿在肋骨上,花一文钱浑身都疼的悭吝。调侃之余不难断定,朱某这是染上了“恋钱癖”。近乎变态的心理,导致了朱某将金钱视为赋予其安全感、成就感的寄托物,在这种心态下,就会愈发嗜钱如命,也愈发一毛不拔。

  恋钱癖若是生在普通人身上,其影响也不过是邻里之间多了一份谈资和笑料,若是生在一个手握权力的处级干部身上,其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朱某身为领导干部,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身患“恋钱癖”,还很享受沦为金钱奴隶的过程,可悲可叹之余,更让人反思,一名成长于贫困之家,体验过人间冷暖的干部,为何在走上领导岗位之时,不思量着去改善民生,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了贪赃枉法的守财奴呢?

  工作能力再强,业务素质再高,倘若没有高尚的信仰作为精神支柱,其能力和素质便会成为其“往上爬”的手段,一旦达到了这类干部的“心理预期”,懒惰和享受的情绪便会迅速的占领其思想高地,很多落马的领导干部都曾是声名显赫的一方悍将,但为何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后逐渐腐化,根源还是在思想上总开关拧得不紧;官员的外在形象,往往也会给他人造成错误的判断,朱某平日“节俭”的生活态度,在不熟悉他的人看来,堪称领导干部的典范, 这也成为了朱某天然的“保护色”,成功蒙蔽了身边的许多监督。

  落马的贪官都有形形色色的“病症”,对待官员这一特殊的群体,要尤其注重教育和监督相结合,官员出了问题,折射的是整个干部队伍的不健康,有关部门要切实发挥作用,本着治病疗伤的目的,将官员中类似于“恋钱癖”等疑难杂症早做诊断,及时治疗。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