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人民论坛:多难兴才 多难兴邦

2015-06-29 13:35:47来源:人民论坛网 分享:
字号:

1435556286315738.jpg

  巨大的生活压力阻力、困难和挫折,甚至灾难,能给人干事造成重大阻力,让人丧失信心、一蹶不振、半途而废。但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它同时能激发人的斗志,开掘的人的潜能,给人干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因为,压力愈大,反弹力也就愈强,取得的成就也就愈大。这正是 “ 多难兴才,多难兴邦”的道理。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 1960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自己 67岁生日的前夜,在与几位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进餐谈话时,提出这一观点。他列举了战国时期苏秦、张仪的例子,他还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的经历:“我就受过压,得过三次大的处分。‘被开除过党籍’,撤掉过军职……两三年一个鬼也不上门。”所以他说:“人就是要压的, 像榨油一样,你不压,是出不了油的。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

  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司马迁《报任安书 》有言:“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故北宋时期欧阳修得出这样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岛屿与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世界文学巨匠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火石不经摩擦,火花不会发出;子弹没有压力,就不会飞出枪膛;人不 到刺激,生命的火焰就不会燃烧。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家塞万提斯在写他的《堂.吉诃德》时困处狱中。那时他贫困不堪,甚至于无钱买纸。有人劝一位西班牙人去接济他,但那人却回答说:“天不允许我去接济他的生活,因为唯有他的贫困,才能使得世界丰富。”1605年《堂吉诃德》第一部出版,立即风行全国。

  人是有惰性的,而且很容易满足。经常听一听难听的话,甚至于受到一些挫折,才能保持清醒头脑,不敢苟且自满,懈怠偷懒,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从这种意义上说,“困难是我们的恩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年轻时因反对种族隔离制度被捕人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小岛上整整27年,3名看守 总是寻找借口欺侮他。 1991年曼德拉出狱并当选南非总统,当年在监狱看管他的3名看守也应邀参加他的就职典礼,曼德拉还恭敬地向他们致敬。如此博大的胸襟让人肃然起敬。后来,他解释说,他年轻时脾气暴躁,漫长牢狱悲惨遭遇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成就了他最后的辉煌。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不畏劳苦的人们,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辩证地看,巨大的生活压力阻力、困难和挫折,乃至灾难,既是干事的压力,更是动力源泉。古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一个人来说,往往是“多难兴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则“多难兴邦”。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饱尝艰难而不屈,历经磨难而振兴。历史实践证明:“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没有谁愿意选择苦难,可苦难是最好的老师。

责编:邢若宸

关键词:兴才,管夷吾,国语,说难,孤愤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