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兹涅佐娃向记者介绍当年泛黄的花名册上,毛岸英来时记录的细节,第四行为毛岸英、第五行毛岸青摄/法制晚报特派莫斯科记者张秀晨吴海浪
二战胜利65周年时制作的纪念册《未来之路》上有毛岸英等人资料摄/法制晚报特派莫斯科记者张秀晨吴海浪
库兹涅佐娃老师给记者展示俄语版《我的父亲刘少奇》 摄/法制晚报特派莫斯科记者张秀晨吴海浪
朱敏资料信封及其中照片摄/法制晚报特派莫斯科记者张秀晨吴海浪
这是30年代初期孩子的玩具,库兹涅佐娃称刘爱琴可能也玩过这个摄/法制晚报特派莫斯科记者张秀晨吴海浪
这是毛岸英在儿童院用过的枕头摄/法制晚报特派莫斯科记者张秀晨吴海浪
中国印记入学花名册至今保存清晰标明家庭情况
这些中国老兵的故事在儿童院被以各种形式珍藏,包括书籍、杂志、电影、档案和老物件。
儿童院博物馆馆长库兹涅佐娃已经在这里工作了46年,听说中国记者前来采访,她兴冲冲地取出当年记载了毛岸英、毛岸青入学的花名册。泛黄的花名册上偏靠后的一页中的第四行,清晰地写着毛岸英和他的出生日期,以及来到儿童院的时间,父亲为毛泽东。
库兹涅佐娃说,一直以来在儿童院流传的故事都说,当时谢廖沙(毛岸英俄语名字)很不一样,他相当刻苦勤奋,而且心智成熟得也早。库兹涅佐娃清晰记得,那会儿毛岸英就开始读哲学方面的书了,说着她竖起了大拇指,眉毛也随之挑高。
当然,那会儿的趣事也不少。库兹涅佐娃带记者来到儿童院的博物馆。对着门的位置,摆放着一个黄色皮的枕头。“这是毛岸英用过的枕头,”她把手伸到里面说,“那会儿要求晚上定点睡觉,但是毛岸英也很聪明,他会把耳机一头插着广播,再用枕头埋住线,另一头压在耳朵下,好可以多听一会儿。”
重温旧事刘爱琴儿时玩具小熊珍藏于院内博物馆
库兹涅佐娃给记者找出来厚厚的一沓信封,“这些很少拿出来,这是所有中国孩子的资料卡,信封上写着来去年月日,里面很多都装着几张历史照片。”而记者发现其中一个信封上面写着:朱敏(赤英),生于1926年4月4日,并介绍了其第一次和第二次到儿童院的日期以及1949年8月30日最终离开。
信封里是两张朱敏的老照片。记者注意到,在博物馆里大约有三张朱敏的照片贴在了展板上。其中,朱敏和捷克朋友的合影让人印象深刻。
刘爱琴跟同时期进来的孩子们可能玩儿过的玩具小熊,现在也珍藏在博物馆。这只棕色小熊摆在毛岸英的枕头旁展览。库兹涅佐娃拿起桌子上的布娃娃告诉记者,这是孩子们的作品。而这个由一个长者怀抱三人的布娃娃其实花了不少心思——中间和右边的小孩分别代表欧洲和非洲,而最左边的孩子就代表中国。
库兹涅佐娃向记者展示了一组老照片,在精心排版在相册卡纸上,刘少奇儿子刘允斌以及《国际歌》编译者肖维佳老人儿时的生活照,都贴得仔仔细细。她将这些收藏至今并视为“价值连城的宝贝”。
特殊情结儿童院孩子学中文黑板上写下“谢谢”
时至午休,孩子们在主楼大厅的90面国旗里,从第二排正中间找到了中国国旗。库兹涅佐娃把它放到最前方第一排,与唯一的俄罗斯国旗并列摆放,并让三个孩子拿起照了张相。跑开时,孩子们还跑向记者,用中文说了句“你好”。
而在一年级的教室,库兹涅佐娃在黑板上写下中文“谢谢”的俄语发音,全班20个左右的孩子一起学习。
这里的老师至今记得,1998年,最后四名中国学生从这里毕业了。库兹涅佐娃告诉记者,如今儿童院不仅仅有众多书本供孩子们学习,这里还专门设置了汉语课,还有两名汉语教师,还会与中国高等院校进行交换项目。
70年过去了,中国的记忆依然在这里完好保存。用加琳娜的话说,这里的为师者在张开双臂拥抱所有来的人,同时也珍藏所有孩子在这里留下的人生足迹。(记者张秀晨 吴海浪)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