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巴基斯坦中文宣传画:巴中是铁哥们

2015-04-20 15:51:29来源:新华社 分享:
字号:

  “巴铁”究竟有多“铁”?记者来巴基斯坦之前,还算就中巴关系做了不少功课:历史、地缘、民情、外交……但记者可以负责任地说,不到巴基斯坦,就不太可能那么真切地感受“巴铁”到底怎么个“铁”法。

\

  街头巨幅画像

  “巴铁”究竟有多“铁”?记者来巴基斯坦之前,还算就中巴关系做了不少功课:历史、地缘、民情、外交……但记者可以负责任地说,不到巴基斯坦,就不太可能那么真切地感受“巴铁”到底怎么个“铁”法。

  抵达拉瓦尔品第贝·布托国际机场时,有不少中国人在过关排队。想来不奇怪,习近平主席今年的首访就要来巴基斯坦,据说还要签几十个大项目,中巴的人员往来定会越来越多。

  离开机场后,记者乘车一路奔向首都伊斯兰堡。两侧道路上大幅宣传画渐次展开。宣传画上,两国领导人亲切握手,两国国旗迎风飘扬……记者参与过多次习主席出访报道,这样的欢迎氛围,并不鲜见。

  可越往后看,越觉得不寻常。

\

  巴中是铁哥们

  “巴中是铁哥们”,这幅宣传画有点意思。还有一幅写着“巴中友谊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这个嘛,习主席在巴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时也谈过。但三“比”之后还有一“比”,确实很有意思。

  这一“比”是什么呢?姑且让记者卖个关子,容后再表。

  但凡两国关系好,总是其来有自。信手举个例子,记者这次来巴基斯坦的航线(北京—乌鲁木齐—伊斯兰堡),就颇有一番讲究。这条历史性航线的开通,与国际外交界的传奇人物——亨利·基辛格直接有关。  44年前,那次代号为“菠萝行动”的绝密航程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而这次行动重要的牵线人,就是时任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他一手安排了基辛格的“消失”,使得后者可以通过这条秘密航线踏上中国的领土。

  说完天上,再说说路上——那条穿越崇山峻岭的喀喇昆仑公路。为了修通这条“天路”,数百名中国筑路人牺牲。中巴边境小城吉尔吉特,至今还有一座烈士陵园,88名中国筑路人在此长眠。

\

  巴基斯坦中国烈士陵园

  记者来前“做功课”,还读到一个让人感动不已的故事。从1978年起,阿里·艾哈迈德——一位普通的巴基斯坦老人,就自愿在吉尔吉特的烈士陵园守护陵墓。当年22岁的年轻人,如今已鬓发斑白。“我会用一生守护这座陵园。”寂静的陵园中,陪伴他的是他亲手种植的700多棵花草树木。

  说完“巴铁”传奇的“历史版”,我们来听听“外交版”。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孙卫东对“巴铁”的解读非常严谨,他用了三个关键词:坚持道义、君子之交、患难与共。

  “官方表述”背后,同样有着无数的动人故事。就拿也门撤侨来说,中国海军舰船协助176名巴基斯坦侨民撤离了烽火硝烟的战地,而巴基斯坦海军也帮助8名中国留学生安全撤离。

  有难同当,才是兄弟情谊的最好佐证!

  “Pak-China Dosti Zindabad!(巴中友谊万岁)!”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巴基斯坦人喜爱照相,尤其是喜欢和中国人照相。在伊斯兰堡街头,记者数次被当地人拉住要握手、合影,他们一边握手一边热情地说“Brother! Brother!(兄弟!兄弟!)”。

  在一个板球场,一名看上去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与记者擦肩而过,随口一句问候——注意,用中文哦——“你好!”让记者吃惊不小。

\

  当地媒体

  当地媒体对习主席即将来访的消息可以说已经到了“高热”的程度。巴基斯坦官方电视台推出了习主席和谢里夫总理合影的动画屏标,飘扬的中巴国旗,乌尔都语和中文交错出现的“万岁”,不时出现在电视屏幕一角。纪录片、访谈、街头采访……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

\

  当地报纸

  至于报纸,只能给大家选选标题了:

  ——习主席来访将创造历史性机遇

  ——巴基斯坦外交部女发言人说,习主席来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巴中创立智库研讨中巴经济走廊

  ——大型中国国有和私营企业研讨在旁遮普投资

  ——中国铁路代表团抵巴

  ……

  说了所有这些,想必大家和记者一样,真心体会到习主席在巴基斯坦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时说的一句话:“这是我首次访问巴基斯坦,但我感觉就像到自己兄弟家中探访一样。”

  再回到开头卖的那个小关子,除了“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巴铁”兄弟又创造了一个新词——“比钢硬”。

  “巴铁”就是这么铁!(记者 钱彤、李建敏,杜白羽)

责编:邢若宸

关键词:巴铁,动画屏,巴中,中巴关系,铁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