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跨越三个世纪的传奇1897.3.5-2003.10.24
与20世纪同步的宋美龄,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光芒四射,瑕瑜互见。她有与生俱来的聪明、美丽与手腕,加上孔宋家族的强力后援与美国背景,使她在权力、财力与魅力的交织中,成为中国近百年来最有争议与影响力的女人。
宋美龄给人最深的印象是坚强果决、敢做敢为。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大乱,宋美龄以她的果断和睿智,坚决反对主战派轰炸西安的军事行动,并不顾危险亲赴西安调解。在去西安的飞机上,她把一支手枪交给同行的端纳,悄悄对他说:“如果有士兵冲上来抓我,你就开枪打死我。”
在日军轮番空袭重庆的日子里,宋美龄与广大官兵一起战斗在前线,多次险些丧命于敌机轰炸。一次去前线的路上,宋美龄的车遭到轰炸,她摔断数根肋骨,可仍然坚持向前线将士作了演讲,并喊出“弟兄们,跟我来!”的口号,然后一头晕倒在官兵们的欢呼声中。
宋美龄鲜为人知的另一次冒险是1945年中苏条约订立后,国民政府和新疆闹独立的所谓东土耳其斯坦运动达成和平协议,国民党中央对要不要批准这个协议产生严重分歧。为解决这个问题,1946年春节,宋美龄单枪匹马微服出塞,飞到民族矛盾极为尖锐的新疆。她避开当地官员,冒很大风险在迪化(乌鲁木齐)和玛纳斯河畔,体察实际情况,听取各方意见。有一晚在迪化街头,宋美龄在昔日秘书陪同下在烤羊肉摊喝酒吃肉,有四五个维族青年无端要动武打人并调戏宋美龄,陪同者情急生智,从容站起来,用俄语说:“你们搞清楚,我是俄国公民!”并说宋美龄也是俄国公民,才脱离险境。宋美龄在这次经历暴风雪和各种险阻有如惊险小说的旅程中,收集了大量的情况,为国民党批准的《新疆和平条款》,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从而避免矛盾恶化,有利于保持领土完整。
1943年在美国国会的演讲,使宋美龄的声望达到最顶峰。她的手势、声音以及她眼中闪烁的光芒使议员们如痴如醉,她的东方气质和西方谈吐征服了美国,刮起一股“蒋夫人旋风”。然而,宋美龄的“夫人政治”并未真正惠及中国妇女的政治权益与地位,她是一个活在聚光灯下的政治明星,她所关切的是权力与荣誉,而非女权的伸张与提高。
她无法超越蒋介石和国民党威权统治体制,确切地说,她是这个体制的一根支柱。从抗战开始,她成了玩弄权力包庇亲友的高手,甚至在国民党山穷水尽即将失败之时,仍阻止蒋经国整顿经济秩序的打虎行动,袒护外甥孔令侃的走私和投机倒把行为。正如罗斯福总统夫人评价她的那样,“她虽然谈起民主一套一套的,但其实生活中并不真正懂得民主。”事实上,宋美龄岂止不懂民主,在白宫餐桌上,罗斯福总统谈到令人头疼的矿工罢工问题,问宋美龄应该如何处置工运领袖,她很自然地举起手,在喉咙上一划。
1950年后,宋美龄随败退的蒋介石开始了在台湾的平静生活,除了与美国频繁往来,从事她的“反共复国”大业外,她还师从黄君璧、郑曼青和张大千学习国画,丹青造诣颇高。蒋介石去世后,她离台赴美,长居纽约。晚年她仍关注台湾政局,反对台独。2003年10月24日,宋美龄在纽约去世,享年106岁。宋美龄始终拒绝口述历史和撰写回忆录,她把所有秘密和恩怨永远封存在自己的记忆深处,任后人评说。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