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生。图片来源:法新社
海外网3月26日电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25日报道,美国各所大学招收的外籍学生人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数来自中国和海湾国家的学生最多。
中国和海湾国家学生成 “金主”
随着中国的富裕阶层不断扩大,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海湾国家则为本国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所以两国学生赴美留学的人数不断攀升。此外,美国公立大学资金短缺的情况也推动了这一趋势,它们从海外大力招生,尤其是需要缴纳一笔不菲学费的本科生。
据美国国土安全部25日发布的一份报道,目前大约有113万外籍学生在美国读书,其中绝大部分读的是大学学位课程。这一数字与去年相比上涨了14%,与2010年相比上涨了近50%,与2005相比则上涨了超过85%。
在美国本学年招收的外籍学生中,中国学生占据的比例最高,达到29%,为33,1371人。排在第二位的是沙特阿拉伯,为8.1万人,与2000-2001学年相比增加了大约5000人。在沙特学生中,大约四分之三就读于本科学位课程,或者是为本科课程做准备的英语课程。
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报告,在招收外籍学生最多的5所美国大学中,有两所是公立大学,分别是排在第2位的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和排在第4位的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排在第1位的则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共招收了12,480外籍学生。排在第3位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排在第5位。
由于办学成本不断上升,加之州政府支持逐渐减少、本土学生反对学费上涨,所以招收外籍学生对很多美国公立大学而言变得至关重要。一些学校聘用外籍顾问在海外招生,还有一些学校则直接派遣本校职工去招揽学生。许多公立大学的官员表示,缴纳高额学费的外籍学生实际上是在为本州的学生提供“津贴”。
外籍学生人数攀升引争议
但是,美国一些州的居民却认为外籍学生抢占了本州学生的名额,并对此表示不满。加利福尼亚大学近日宣布,将会把该大学洛杉矶分校和伯克利分校的外籍和州外本科招生人数控制在目前的水平,22%。爱荷华大学董事会去年颁布了一项计划,将该州为公立大学提供的资金与大学招收的本州学生人数挂钩。
此外,外籍学生人数不断增长也导致了一些校园紧张事件的出现。以密歇根州立大学为例,在9年的时间里,该校招收的中国籍本科学生人数增长了8倍,现在已经达到近4000人。2012年,该校曾经发生了中国留学生的豪车被蓄意破坏的事件,之后该校的教职工和学生一直致力于促进外籍学生与本国学生和平相处。
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家、研究外籍学生涌入现象的约翰·邦德(John Bound)说,“现在有一种普遍的看法,那就是纳税人的钱被花在了外籍学生身上,而且外籍学生挤占了美国学生的名额。但是总体上来说,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科罗拉多州大力吸引外籍学生
在遭受了“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曾一度限制学生签证。不过现在,外籍学生的人数正在迅速攀升。虽然这种趋势引发了一些争议,但是却得到了一些美国议员的鼓励。在科罗拉多州,议员们在2010年通过了一项法案,免除了该州公立大学招收的州外学生人数不得超过45%的限制。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目前国际学生所占比例为6.5%,该校的目标是在未来3到5年的时间里,将国际学生的比例提高到10%。现在在科罗拉多大学就读的外籍学生人数最多的依次是中国、沙特、科威特。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招生办主任凯文·麦克伦南(Kevin MacLennan)说,“我们在这项竞赛中还是个新手。”去年秋天,他派了40名职工去海外招生。在2015-2016学年,申请该校新生课程的国际学生人数上涨了41%。麦克伦南说,招收国际学生是为了实现校园“国际化”的愿景。另外,由于州政府拨款占该校预算的比例已经从2000年的12%降低至去年的4%,所以外籍学生的到来也是一笔财政红利。
该校外籍本科生每年的学杂费为35,231美元,相比之下科罗拉多本州学生的学杂费仅为10,971美元,而美国其他州学生的费用则为33,333美元。
外籍本科生毕业后多选择回国
与很多获得更高学位的外籍学生不同,大多数外籍本科生表示,他们毕业后会选择回国。
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经济专业学习的大三学生李金鑫(Jinxin Li,音译)说,“我为什么要留在这里呢?我在这并没有人脉。在中国,我父亲认识很多人,这样做生意就很容易。”
至于由本国政府资助的外籍学生,他们毕业后则必须回国,比如沙特籍学生。不过,致力于研究国际关系的达特茅斯大学学者丹尼尔·本杰明(Daniel Benjamin)说,在美国接受教育的沙特学生可以“帮助他们的国家朝着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政治上更加自由的方向发展”。
海外网编译,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郝伟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