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资讯>>2014APEC专题>>最新消息>> 正文
2014-11-04 17:17: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海外网11月4日电 (严冰 胡喆)今天上午,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碳中和林植树启动仪式在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举行。启动仪式由外交部、国家林业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来自相关部门、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捐资企业的代表共100余人参加启动仪式和植树活动。
为了中和APEC会议排放的二氧化碳,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和北京市林业部门组织了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捐资,在北京市和周边地区营造1274亩碳中和林。这在APEC会议史上尚属首次。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国际社会正在共同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通过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增加碳汇,已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森林碳汇功能,近年来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护林活动,全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持续增长,已成为全球森林面积增加最快、人工林保存面积最多的国家。自2007年APEC《悉尼宣言》提出“到2020年亚太地区森林面积至少增加2000万公顷”目标以来,中国森林面积已增加了1223万公顷。同时,中国政府还积极推动亚太地区其他国家恢复森林植被。2011年在北京成功举办首届APEC林业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北京林业宣言》。2013年又积极推动秘鲁召开第二届APEC林业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库斯科宣言》。在今年APEC会议上,中国将倡议与亚太森林组织共同开展悉尼林业目标中期评估。
外交部部长助理钱洪山在致辞中指出,此举充分展现了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并践行环保理念,通过植树造林,推动亚太地区低碳和可持续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付诸实际行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既符合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方针政策,也积极实践了今年APEC会议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符合APEC所倡导的合作共赢的亚太大家庭精神。
APEC会议碳中和林项目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实施。
碳汇知识介绍
碳排放,亦称为碳足迹,主要是指在生产、经营、生活过程中因消耗能源或资源而产生的碳排放的总和,一般包括用电、燃气、交通运输等方面(通常以吨二氧化碳当量表示)。
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碳中和,是指将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碳排放)计算清楚,然后通过“购买碳信用”,即排放者出资开展造林增汇或减少碳排放的项目,以抵消其温室气体排放,从而达到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目的。
目前,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已经建立了一套林业碳汇项目技术标准体系,该体系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而且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都有具体规定。为鼓励和动员企业、组织等参与绿色碳汇公益事业,捐资造林增加碳汇,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依托技术资源,面向企业、组织等开展“碳中和”项目,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功经验,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赞誉。
碳中和项目实施步骤: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采用造林增加碳汇的方式实现碳中和。实施步骤如下:
1、计量碳足迹。由专业机构测算温室气体排放量。2、测算碳中和林面积。根据造林地点、造林树种及模式测算所需造林面积。3、提交报告及方案。专业机构提交温室气体排放计量报告和碳中和方案。4、落实捐款。捐赠方与基金会签订协议,按期汇付捐款。5、组织造林。基金会组织营造碳中和林及后期管理,开展宣传,定期向捐赠方反馈信息。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成立于2010年7月19日,经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成立的我国首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标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业务主管单位是国家林业局。该基金会的建立,旨在为企业、组织和公众搭建一个通过林业措施“储存碳信用、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四位一体的公益平台。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观察员机构,2013年被民政部评为“4A级基金会”。
2014年APEC会议“碳中和林”项目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组织实施的第25个碳中和项目,也是我国政府主办的第二个碳中和国际会议。2010年,天津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在我国政府的倡导下和国家发改委气候司的组织下,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捐款375万元,在山西造林5000亩,将会议排放的1.2万吨碳排放全部抵消,成为我国首个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国际会议。
APEC 植树 环境 雁栖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