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纸媒滚动
2014年05月12日11:15: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海外网5月12日讯 英国经济学人网站5月10日发表了题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文章。文章称,水稻的技术突破可以提高产量,消除贫困,各国政府应该给予第二次绿色革命更多的支持。
全文摘编如下:
亚洲的水稻产量
1961年,印度政府曾向著名的小麦育种学家——诺曼·博洛格——讨教如何培育新种子,因为当时印度次大陆被认为濒临饥饿边缘。实际上中国也曾遭遇饥荒。博洛格说服印度在旁遮普省种植一种新型的半矮秆小麦品种。第二年,该国依然尝试种植了一种被称为IR8的矮秆水稻。这些短梗植物解决了一个基本问题:老式的农作物都茎细秆长,所以一给它们施肥,它们就会长得太高然后倒伏。而博洛格推出的品种则用更多更重的种子代替。那时候它们就像智能手机一样流行。随后的40年中,绿色革命席卷全球,这确保了只要有种子种植的地方,饥荒就会成为历史。
现在,第二次绿色革命正在亚洲刮起旋风。它与第一次绿色革命不同,因为它不是依靠几个奇迹品种,而是让已存在的种子适应不同的环境。不过它也有望给贫瘠的土地和贫苦的农民带来第一次革命所带来的类似益处。土地之所以贫瘠,是因为它们很容易出现洪水、干旱和盐碱化等情况。而新品种可以在洪水中生存,不久之后也会有耐干旱、极热和碱化的品种开发出来,从而使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因此,第二次革命会比第一次更多地消除贫困。
这场革命至关重要,因为第一次的收益已处于停滞时期。在当今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年收益增长却已经跌落至不到绿色革命时的三分之一。同时,亚洲对大米的需求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而非洲则以20%的速度飙升。
由于水稻生长极易受到环境变化影响,这一差距会越来越大。稻农几乎使用了地球上三分之一的淡水,水资源短缺十分普遍。世界上的主要粮食产地,都在亚洲的三角洲地区。这些地方常受到不断变化的洪水、上升的盐度和不断增长的热度压力影响。(气候变化有时会被担忧成为能否能解决食物供给的新问题。实际上它是未来粮食供给的威胁。)
2005年的水稻基因排序(进行排序的第一种谷类作物)已使第二次绿色革命成为可能。这使育种者在东印度的一个不起眼的品种中发现了耐洪水的基因,并把它们推广应用到到全世界的品种中。不久后育种者将会对能够提供其他有价值特性的基因进行同样的工作。
政府为了推进这次革命可以做很多事情,例如免除价格补贴,让农场合并成更大更有效的单位。不过,他们依然需要将公款直接花费在研究上。
在国际科研中心和美国慈善机构的帮助下,第一次绿色革命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支持,你也许会认为,当今大型农业企业会不顾一切的带路,当然它们确实在玉米和小麦的新品种上进行了大量投资。但是,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核心,水稻,则不同。农民可以在收获时保留种子,然后在不损失收益的情况下在下一年进行种植(与玉米不同)。水稻种子市场仍然很小,所以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由国家进行的。
根据计算,未来25年中,30亿美元的水稻研究会使1亿五千万人摆脱贫穷。也就是20美元每人,这与其他扶贫方案相比相当实惠,而且这在以前也得到过验证。对水稻公共研究的累计经济效益每年可以达到200亿美元,是投资成本的数百倍。
不过,各国政府也很紧张。尽管可以拯救很多生命,政治家仍对公开支持基因研究有所担忧(最新的是佛蒙特州的卢德运动)。其他卫生部门则把身材当做借口,例如要与肥胖做斗争。他们应该三思。毕竟这是很难想到的用较少的钱拯救更多人生命的方式。
译者:李萌
海外网国际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绿色革命,水稻,消除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