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纸媒滚动
2014年04月25日10:11|来源:海外网|字号:
海外网4月25日电 《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美国版杂志近期发表了题为《不要让物质上的稀缺主宰你的思维》的文章。
全文摘译如下:
前不久,我计划好跟小儿子出去玩。然而,刚好我手头上也有份马上要交工的工作。我原本以为我可以兼顾这两件事,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在陪儿子到操场上溜达、一起看电视剧、给他讲睡前故事后,我就开始赶工作。但是,几天下来,我真的很累,并不断埋怨自己。
以前,我老是抱怨自己时间管理地不妥善。但是,昨天,在读了一本杂志后,我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唯一一位受折磨的母亲,也不是一位被大自然忽略的母亲。我只不过是“缺乏性心态”而已。
为什么拥有很少实际上是拥有了很多?社会科学家艾尔达·沙菲尔和森德希·穆拉伊特丹(Sendhil Mullainathan)解释说,无论何时,在我们意识到缺少什么——或许是食物、钱,或者其他的东西——的时候,我们都会太专注于这些东西,从而导致思维方式的改变。这种影响远远大于简单的担心或者压力所带来的影响:“物质上的稀缺能够主宰思维,”他们写道,“大脑的思维是自动、有力地跟着未满足的需求走的。”
沙菲尔和穆拉伊特丹发现,无论什么情况下,物质稀缺对心理造成的影响都是类似的:有一种隧道视野可以帮助我们专注于眼前的需要,但它也会造成深远的影响——既会让我们忽略生活中其他重要的领域,也会令我们无法做出关于未来的、良好的决策。
“想象下自己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开车驾驶于户外,”沙菲尔说,“驾驶过程中,你就会专注于眼前的道路,你会非常认真地开车。然而,与此同时,你也很有可能会无视周围的事物:你很有可能会忽略路边的广告牌或者你车上乘客所说的话;你甚至有可能忽略人身安全问题,比如说右边路口来了一辆车。”
换句话说,人一旦有缺乏性心态,那他很有可能会犯下“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错误。沙菲尔希望努力帮助不同的人群找到共同点,并帮助他们纠正这一错误。
译者:姚凯红
海外网国际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责编:姚凯红、王栋)
读者文摘 物质稀缺 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