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华商滚动

海外网>>国际

新华社吁“去美国化” 言辞犀利令美媒吃惊

2013年10月16日10:11|来源:新华网|字号:

美国联邦政府雇员13日在美国会大厦前抗议政府停摆。

美国联邦政府雇员13日在美国会大厦前抗议政府停摆。

  据《参考消息》报道,外媒称,中国对华盛顿的财政僵局威胁全球经济感到心烦意乱,呼吁应取代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并建立一个“去美国化的世界”。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10月14日报道,中国还呼吁结束美国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产生的“恶性僵持状态”,并结束政府部分关闭的状态,称世界需要另一种储备货币,如此各国可以自保,“免受美国日益加剧的国内政治动荡波及”。

  报道指出,大多数国家持有的外汇储备是美元,因为美元被视为世界上最稳定的货币。中国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者,约拥有1.3万亿美元美国国债,中国担心美国没能提高债务上限会对其持有的美国国债产生影响。

  报道称,随着17日——这一提高16.7万亿美元债务上限的最后期限逼近,在华盛顿政治人士仍远未达成协议的情况下,中国国家通讯社13日发表了一篇言辞犀利的评论,批评美国领导层。

  新华社在英文评论中说:“既然美国两党的政治人士仍在白宫和国会之间摇摆不定,没有达成可行的协议,让他们自我吹嘘的政体恢复常态,也许现在对迷惑混乱的世界而言是好时机,开始考虑建立一个去美国化的世界。”

  报道称,中国的担忧得到了全球经济官员的响应,他们担心美国没能提高债务上限将产生的影响,这可能引发有史以来联邦政府首次广泛地拖欠债务。

  报道指出,在就伊拉克战争和全球的军事活动抨击美国的同时,该文将其主要火力对准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

  新华社呼吁建立“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在这种秩序下,“所有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其重要利益都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得到尊重和保护”。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0月15日报道,美国的财政僵局令全球市场受到冲击。随着达成债务协议(可避免极具破坏性的美国政府违约)的最终期限临近,市场不安情绪升温。

  报道称,现在市场需要考虑另外一个令人不悦的消息——比评级下调更令人担忧,比政府自动减支的影响更大,那就是新华社呼吁世界“去美国化”的评论文章。

  新华社称,尽管美国努力就民主党和共和党的观念性分歧达成妥协,但政治僵局仍然持续,这意味着取代“美式和平”的时机已经到来。

  报道指出,剔除言语中的夸张语气,这篇评论或许还有很多同情的成分在里面。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网站10月15日报道称,在距美国债务违约最后期限只有几天之际,中国13日表达了对美国政府关门的沮丧,称是时候考虑建立一个“去美国化”的世界秩序了。

  报道认为,新华社的这篇评论可能会令华盛顿许多人感到吃惊,但是中国的沮丧之情凸显出关键的一点:虽然中国希望将其外汇储备多元化,但是中国政府出于政治和经济需要还在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只要美国的国债能促进中国的增长和稳定,中美两国间的密切关系就将继续下去。

  另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0月14日报道,随着美国可能出现拖欠债务的时间流逝,华盛顿的政治僵局令中国失望,担忧日益增加。中国仍是美国政府债务的最大持有者。

  据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一篇措辞强硬的评论,此次危机表明,中国及世界其余国家和地区应该开始“去美国化”。

  不过,报道指出,中国金融界的反应还未到恐慌的程度,许多人相信最后一分钟的谈判将解除危机的导火索。

  报道称,中国内部的挫败感鼓励人们进一步探讨各种措施,比如对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进行多元化。

  但许多人承认,现实是,美国和中国不可阻挡地缠绕在一起。

  中国专家说,对于所有“去美国化”的言论,马上摆脱美元是不太可能的。尽管中国经济学家说,不顾目前的危机,多元化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是个好主意,可是只有渐进地实现,否则可能出现不稳定。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美国化,美媒,美国国债,债务上限,华盛顿邮报

时政国际评论台湾华人文史财经

热图>

最新热点>

报告称15%实名举报系情妇 多因情感破裂

男子吃软饭施暴逼妻子陪酒坐台养家

视频>

论坛热帖>

热点推荐>

伦敦市长体验北京地铁:票价便宜但人多(图)

崂山逃票地图太坑人 走野路三大学生跳崖

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华商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