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国际>>外媒集萃>>每日电讯报

《每日电讯》:巴西,警钟已被敲响

2013年06月21日13:06字号:

海外网6月21日讯 英国《每日电讯报》(The Telegraph)6月20日发表题为《尽管经济繁荣,但巴西离临界点已不遥远》的文章

全文摘编如下:

当政府成为全国范围抗议示威的对象时,它该怎么办?瑞典领导人绞着双手,表示不安;土耳其领导人呢,他们召集反示威者;叙利亚领导人干脆用枪扫射示威人群。

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Dilma Rousseff)的对策最具原创性,她厚颜无耻地收编了抗议示威者。“游行示威的规模”,她说道,“展现出了我们巨大的民主能量,来自街上的声音充满力量,巴西不愧是礼仪之邦。”巴西人当然是有礼貌的,你在西方半球,再找不到比巴西人更加兴高采烈和懂得放松的民族了。但他们却走上了街头,游行示威者成千上万,而且绝非总统迪尔玛·罗塞夫所说,是十分和平的游行。

 巴西也是金砖四国之一,现在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尽管该国的商品经济分外繁荣,甚至提升了整个拉美的地位,但巴西的经济却面临“失速”。该国的经济动荡不安吗?倒也没有,高速增长已持续了十年之久,失业率维持在低水平。游行示威针对的是潜在的金融问题,包括公交车票价和主办足球世界杯(Fifa World Cup)的巨额开支,但很快,所有对生活不满的人都开始借此机会发泄自己的情绪。

若动荡不安发展为暴力,骚乱变成了有组织的行为,在任何一国,趁火打劫的人都会出动,局面将是警察们无法控制的。法律的执行依赖于这样一个理论:不是所有的打劫者都会同时出动;就像银行也会做出类似的假设:人们不会一窝蜂地去提取存款。当小混混们发现,社会秩序已经难以维持,几乎到了治安的“断电期”,这种情况下,抢劫案频发往往是必然的。

媒体报道了骚乱,每一个潜在的抢劫者都在电视上看到了——警察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两年前,伦敦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情,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Stockholm)上个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Istanbul)上周也遭遇了类似之事。这一周,轮到巴西的圣保罗(Sao Paulo)了。

为什么巴西会有如此被压抑的失望?主要原因在于,南美洲大部分国家的民众都已经对于政治进程丧失了信心。在这个区域内,军政府于80年代末让位于文职政府。自由市场的政客在90年代曾经有大把的机会,但他们没有抓住,他们被腐败和任人唯亲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的选民对于民粹主义失去了信心,感到了失望。巴西人也不例外。

他们深陷了同一个模式。新任领导人与其说是反民主,不如说是反议会,因为议会限制了他们的权力,但却保持了亲民作风。他们的做法往往是通过不断地寻衅,来分散选民的注意力。

一度,这个方法很奏效。对于再度选举出民粹主义者,人民感到很开心,原因仅仅在于,旧的贵族统治不复存在了。石油和粮食的出口额大增,他们的政策淹没在了其中。就像所有的社会主义世界政府一样,金钱迟早是要耗尽的。巴西已经到了这个临界点了,巴西人都已经感知到了。很多消费产品的价格已经高过他们在伦敦的售价了,快速增长已经日薄黄昏。巴西人并非意欲改变这一体系,他们宁可保持现状,抓住他们已经拥有的,他们只是闷闷不乐,发出冷冷的嘲笑,感觉很挫败。

2003至2011年,左翼的卢拉任巴西总统。他像南美洲其他领导人一样迷人,就像魔术师一样,他有着出众的人格魅力,迷倒了巴西人。巴西总统罗塞夫受到了他的提携,之后,魔力渐渐消失了。巴西仿佛被金光所笼罩,一些看上去都很美好,商品华丽而便宜。巨额财富流出巴西,但是巴西人民并不觉得生活变得加富裕了。这么看民众对于这一切无动于衷,也就不足为奇了。

译者:张晓玲

分享到:

(责编:文博、刘猛)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国际频道今日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