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宣布向菲律宾派出枪击事件调查小组的同日,菲律宾国家调查总局也表示要派人赴台。结果台湾小组18日返回台北,在桃园机场开了简短的记者会,菲律宾调查小组却还没出发。对于政府部门的拖延推诿,菲律宾舆论19日才出现指责和不满之声。比照两岸民意的激愤,菲律宾社会对枪击事件表现得相当平淡。
赴菲律宾采访以来,《环球时报》记者未因自己的身份遭到阻拦或质疑。对当地普通民众来说,枪击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与台湾关系不恶化,“菲劳”不会丢掉工作。
距菲律宾海岸警队在马尼拉的总部不远,就是台湾调查小组的下榻酒店。18日,小组留驻两人等待菲律宾方面的调查结论,其他人结束48小时的行程,并在返台后宣布“调查表明海岸警队蓄意谋杀”。对这一说法,周六不开记者会的菲总统府特意通过推特反驳,称“真相查明前切勿妄下结论、激化事态”。这些被台湾媒体反复传播、分析的画面和言辞,无法刺激菲律宾社会的神经。面对《环球时报》记者的询问,殷勤的服务生大多不知道酒店内的台湾住客是谁。
菲律宾人喜欢打招呼。这几天记者反复被问“你从哪来”,答“中国”,对方总是一连串的“nice nice(好)”,绝不会主动讨论当下的枪击渔民事件或一度激烈的黄岩岛争端。记者若主动询问,会有人说:“确实有一些问题,但那是政府的事,菲律宾非常欢迎你。”马尼拉人鲁埃尔倒是对枪击事件有所关注,他始终想不明白的却是:“台湾为什么不肯接受道歉?”一名在菲30年的华商如此解释:“菲律宾人天性散漫,说好听是乐观,说难听是‘吊儿郎当’,对什么都无所谓。”在菲律宾看来,渔民死亡事件不是第一次发生。《菲律宾星报》评论员阿莱克斯 马格诺18日写道:“政府反应迟缓,表态模糊,但台北难道要我们的高级代表跪着求见吗?”华商说:“菲律宾人务实,你急了他道歉,你军演他打不起就假装不屑,可你拒绝他、让他感到不被尊重,他真生气,菲律宾人极爱面子。”
眼看台湾怒火冲天,第三轮制裁似乎箭在弦上,过去的这个周末,菲律宾舆论多了不少提醒和警示的声音。马尼拉的法律学者兰迪 戴维19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即便是台湾渔船进入菲律宾领海,即便是渔船显示出某种不合作或威胁,对一艘没有武装的民用船只开火也是不符合国际惯例,违背海岸警队的行动准则的。菲律宾国家调查总局17日向外界展示事件发生时海岸警队人员所持的武器,调查总局有匿名者透露,海岸警队可能涉嫌违规,但“是否有罪,结论还不一定”。
真相如何,谁会被惩处,对菲律宾民众说不上重要。与记者交谈中,他们不认为这起事件会最终影响菲律宾与台湾的往来。记者所见,菲律宾机场处处有中文繁体标识,马尼拉超市有台湾人卖奶茶的专柜,酒店至少能接收5个台湾电视频道,还有8.7万名“菲劳”在台务工。“我们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不能再轻松进出台湾。”47岁的玛琳曾在台做工7年,如今她急于赴台务工,却被要求补充“5份从来没听说过的证明文件”。菲律宾政府强硬地称“菲劳”可以转移市场,马尼拉商人拉莫斯却斥此为“胡诌”,“八成赴台工人是为台湾工厂定制的,马来西亚、沙特根本不需要。”在菲台商也显示出某种类似的务实态度。在18日台北驻菲代表处召集的会议上,有台商坦言,事情不要搞太僵,“我们这些人的生计也是菲律宾给的”。
有接近菲律宾政府的人士1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有意愿也有能力在此事件中扮演调停角色,只是“要等合适时机”,菲律宾和台湾的摩擦仍将持续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