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网》5月13日文章 原题:实现“中国梦”的障碍 中国日益扩大的收入不均,是以习近平为首 的新一代领导层不容忽视的存在。习近平最近经常谈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梦”。正如上世纪的“美国梦”,“中 国梦”的主题也是进步、繁荣和机会均等。控制收入不均进一步的恶化,显然是“中国梦”的先决条件。
最近,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过去十年的官方基尼系数。根据这组数据,中国最近十年的基尼系数一直 处于0.4以上、接近0.5的水平,其中基尼系数最高的一年是2008年。那一年基尼系数高达0.49,然后又缓慢降至 2012年的0.47。由于高收入者普遍倾向于隐瞒和漏报其真实收入,而且正如中国政府所承认的,中国社会还普遍 存在未计入官方统计的巨额“灰色收入”,中国实际的基尼系数,可能远远高出这份官方数据。
对于一般老百姓而言,以统计数据的形式所表达的收入不均,毕竟还只是一种抽象的表述。社会个体因其日 常经验所限,还不能直接对这一数字产生直观认识。其实比起数据更最有社会意义的,还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感 觉到的不平等,也就是所谓的“感觉到的收入不均”。这种感觉上的收入不均,绝不亚于抽象的数据所示。事实上 ,贫富两极分化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生活的常态。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富人和贪官的各种炫富行为,包括奢侈的生 活方式,豪车、名牌商品等炫耀性消费,以及各种铺张浪费的酒会与宴席。与此同时,中国民众通过对这些司空 见惯的炫富行为耳闻目睹,已经意识到日益扩大的贫富分化。一种强烈不均等感也就自然成为一般市民的共识。
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从一开始就是倾向收入分配不均等化的。也可以说,中国收入不均的起源,是中国以投 资与出口为导向,不以由国内消费为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这种增长模式下,中国家庭消费占中国GDP的份额 ,从1980年代初的50%下降到现在的35%,而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份额,则从26%增长到45%,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技术上看,中国的收入不均最突出地表现在劳动者收入在GDP中份额的下降:从1983年到2012年,劳动者收 益在GDP中的份额,从57%下降到37%。这说明劳工和一般国民并未成为中国式经济增长的主要受益者。
当一个经济体面临长期的收入不均问题,这个经济体的整体发展战略必定存在某些根本失误。中国政府最近 已经发现,为了维持未来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实现经济的“再平衡”。这就需要通过减少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 使国内消费成为新一轮增长的动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高度收入不均局面,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再平衡的 一个主要障碍。国内需求的增长,有赖于更加平均的分配格局。
中国政府最近提出了一系列旨在直接或间接遏制收入分化的强力政策。这其中包括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以及 加大支持各种社会支出的财政力度。但这些政策只能够在短期内缓解低收入者的生活压力。为了从根本上缩小收 入差距,政府一方面需要改变现有的资产和权力的分配格局,另一方则需要为民众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致富机 遇。但是这样根本性的改革,必然要求激烈地改变当前的各种分配制度,并且不免会触及诸多既得利益集团的核 心利益。这样的根本性的改革不仅困难重重,而且不可能在短期内收到效果。前路漫漫,道阻且跻,中国老百姓 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