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关专家断言,继核武器、隐形武器之后,全球即时打击武器的出现,或将成为新一轮国际军备竞赛的新起点。 |
以X-37B空天飞机第3次成功发射为标志,美军围绕超高音速技术的研发项目已成“集束发展”之势,可统计的方案有10多种,总投资超过30亿美元。
2012年12月12日,美国波音公司对外宣布,第2架X-37B空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帕特里克空军基地发射成功,这是X-37B太空飞机第3次发射,也是去年全球第6次超高音速武器试验。
作为全球即时打击武器系统的拳头产品,X-37B的速度超过20马赫,表明美军“1小时全球即时作战”正由试验构想逐步迈向实战化应用。
问题还不止于此,由于全球即时打击武器所体现的基本理念已开始引领国际军事技术发展的潮流,除美国外,部分国家的试验项目也相继上马。有关专家断言,继核武器、隐形武器之后,全球即时打击武器的出现,或将成为新一轮国际军备竞赛的新起点。
极限设计倒逼技术提升
技术的支撑水平决定着武器装备的作战能力。反其道,高强度的能力设计也会倒逼军事技术提升。
战争虽然不是一种极限运动,但通过超限的能力设计,推动军事技术发展,可以使能力成为现实。这已成为军事能力提升的一条基本路径,超高音速技术研发就是明显的例子。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美军的最初设想是用全球常规即时打击能力,取代大规模杀伤能力。根据美国国会研究部(CRS)的报告,全球即时打击可以“在数分钟或1小时之内,利用联合常规力量对全球范围内的高价值目标实施快速打击”。
计算表明,必须发展20马赫的超高音速技术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专家认为,这是对技术的极限考验,其难度如同“在十二级台风中点燃一根火柴”。
极限设计的理念,超越现有技术能力,看似不可能,实则可能倒逼技术跃升。回首上世纪40年代,美国进行B-52战略轰炸机项目招标时,设定的指标是:作战高度在12000米以上;能做洲际飞行;可携带核弹。这在当时是无法达成的。然而,正是极限能力倒逼而成的新技术,使B-52轰炸机表现出超强的生命力。美军已计划将其服役至2050年,并准备搭载X-51A超高音速巡航导弹,使其具备全球即时打击能力。
超高音速技术研发采取的也是这种思路。当然,单靠一种技术无法实现新型作战能力。当前的超音速技术已融合有空气动力学、气动热效应、导航制导及控制等相关科学技术,成为一个极限技术群。
根据美军“猎鹰”计划,这一极限技术群一旦成熟,将被集成到武器系统设计中,最终目标是研制一种可以从跑道上起飞、可在1小时之内打击9000海里以外多个目标的超高音速巡航飞行器。
变化的不单是“速度”
速度向来是推动战争变化的决定性指标。超高音速技术对战争的影响首先表现在速度上,但是与此同时,精度、跨度等指标也会发生关联性变化。“快速、精确、大跨度”作战,将演变为“极速、高准、全穿越”作战。
借助超音速技术,武器装备的机动打击速度将达到“极速”,防御方的预警反应时间将被压缩至零。当前,一般拦截弹的飞行速度只有几马赫,即使是速度达到十几马赫的战略拦截弹,与20马赫的超高音速武器相比也慢得多,基本无法实施有效拦截。
加拿大全球研究网1月13日报道,美国计划整合“全球即时打击”系统与空间技术和反导技术,建立新的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打击体系。基本构想是,一旦伊朗、朝鲜等国发射核武器,美国将以导弹防御系统为后盾,在核武器发射前瞬间,用全球即时打击武器对其实施先发制人打击。
与大规模杀伤能力相比,以“极速”为标签的新型作战能力,已把“高准”看作并行的技术要求。专家认为,即便如俄罗斯“白杨M”这样的圆概率误差仅为350米的弹道导弹,精度也必须提高10倍以上才能较好地满足即时打击的需要。“高准”不止表现在数字上,还要求打击武器具备自主打击能力,几万里之外,能从成千上万恐怖分子中识别并击毙其头目。
根据美军构想,未来全球即时打击将取代全球兵力投送,类似本·拉登“发现后又跑掉”的事情将不再有第二次,美军也不必派特种分队抵近至拉登住所,通过太空巡弋再入轨飞行器、发射导弹就可完成任务。
速度决定着人类对地球引力、大气阻力的征服能力,超20马赫的速度将使武器装备能在陆地、天空等地球空间与太空空间中自由穿梭。从目前超高音速技术的发展趋势看,各国均把跨空间利用作为发展的重点,把陆基、潜基即时打击技术并列为发展的方向。未来采用超高音速技术的武器装备,既上得了“天”,亦下得了“海”,“全空间穿越作战”“多维非对称打击”,或将成为未来作战的主要样式。
谋求“技术突袭”效应
未来战场上,可怕的不是同一技术上的“剪刀差”,而是突然出现的新技术。1945年,核武器在日本上空由天而降,超强的毁伤能力迅速击溃了日军的抵抗意志,极大地加快了战争结束进程。
美军认为,以新技术牵引新型作战能力,并在战场上发力、形成支配性优势,取决于在实战运用中能否达成“技术突袭”效应。一旦形成“以超制超”的局面,效果将大打折扣。
国防先期研究计划局作为美国全球即时打击项目的主管单位,其核心任务就是制造技术突袭,并防止他国技术突袭。其新任局长阿尔提·普拉巴卡尔提出,国家安全能力形成重大突破,根本就是制造能够改变战局的决定性“突袭”。
为了达成类似核技术的“突袭”效果,据美国国会研究部 2012年6月发布的报告,美国国防部和各军种围绕超高音速技术的项目已成“集束发展”之势,可统计的方案有10多种,涉及助推-滑翔、巡航、空间轨道机动、再入轨等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前沿技术,总投资累计超过30亿美元。
当前,以极速为标签的作战能力建设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军事科技竞争。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为了在该领域争得一席之地,纷纷上马超高音速技术项目,展开技术实验。印度作为后起之秀对此异常高调,其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早在2007年时便宣布将用6至8年时间,采用独创的“双模式冲压发动机”研制出速度为7马赫的超高音速飞行器。
除技术验证以外,各国还进行先期概念运用,缩短技术研发与实战运用的空当。目前,美国已着手更新其全球数字地图,为超高音速技术的实战化运用作准备。俄罗斯已将先期概念指导未来武器装备研发。2012年8月,俄罗斯负责国防工业的副总理德米特里·罗戈津宣布,下一代轰炸机PAKDA,将不再采用亚音速技术,转而发展超高声速飞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