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甲午海战后袁世凯从朝鲜回到京城,此时已经有个待遇颇丰的实职在等他赴任,但36岁的袁世凯对于自己的前途有着精心设计,他深谙清朝官场积习,回国后奔走京城,四处活动、八方经营、请客送礼、重金贿赂、拜师请托这些词汇都不足以概括他的种种手段,而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舍弃把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恩师李鸿章。 |
海外网综合报道 据凤凰网纪实视频:“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来自袁世凯小站练兵,以下为文字实录。
1894年,袁世凯受命在天津小站练兵,创建出近代中国第一支新式陆军。
袁世凯招募的新兵有着严格的标准,只要20岁左右的农民。这支新军采用德军和日军的建制,聘请了大量的德国教官和少数美国、日本教官,其中,德国教官人数最多,有10多位。
但这些农民出身的士兵大多不识字,很多条令和规章根本记不住。在这种情况下,新建陆军参谋营务处总办徐世昌编写了包括《大帅练兵歌》在内的一系列军歌,以帮助士兵记住条令和军纪。
徐世昌选择了一首普鲁士军歌的曲调来为《大帅练兵歌》填词。这首普鲁士军歌的原名是《德皇威廉练兵曲》,非常适合队伍行进时齐唱。而《德皇威廉练兵曲》是袁世凯所聘请的德国教官传入中国的。
这样,传承的脉络就很清楚了。军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曲调是19世纪清政府练新军时,最早借用普鲁士军歌曲调填词作为队列歌曲的。进入民国后,北洋军阀各派系军队、国民革命军、鄂豫皖的工农红军,都曾用此曲填入新词成为军歌,成为数代中国人熟悉并喜欢的旋律。
看看袁世凯的《劝兵歌》里有没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影子? 袁林在安阳,是安葬袁世凯的地方。这个被叫做窃国大盗的几乎一无是处的反面人物,竟然还拥有这么大的墓地,而且基本是按照帝王陵寝的规格建造,实在让人感到不解。尤其是,在文革中竟然能保存下来,更是匪夷所思。
在这里,我看到了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编创的《劝兵歌》。里面能看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影子。
在这里,我看到了袁世凯13岁时写的对联和14岁时写的诗。
在这里我看到袁世凯签订的卖国条约21条原来不是为了当皇帝与日本的交换,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袁世凯费了很大的功夫来与日本人周旋。被迫签订21条的删减版本民四条约后,袁世凯要求把那一天定为国耻日。
历史就是历史,袁世凯称帝肯定是开历史的倒车,但他做的值得称道的事情,也应该让大家知道。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全面的袁世凯。
大家可能想不到,正是这些柱子上的革命口号,使前来捣毁袁林的红卫兵不敢恣意妄为。园林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