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即使在国外,他们仍然过的是‘中国式生活’;朋友圈里都是华人,平时交流用普通话;上网浏览新闻,仍然习惯上中文网站……”中国留学生爱“抱团”可以说是常说常新的话题,究竟该如何看待“抱团”的利弊?
    在本期专题中,海外网小编请大家说说心里话。围绕“抱团”现象,专家、网友、以及海外留学生各抒己见,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他们怎么说——

留学生:“抱团”并非华人独有 本身无可厚非

    “我读博士期间曾乘火车去英国某城市开会,对面坐的正是当地大学的一名女教授,一路聊得开心。她问我是哪里人,我说中国。她马上说:‘那我能不能问你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学生总是喜欢‘抱团’?我在校园内外看到的中国学生不是结对就是三五成群,甚至连去学校小超市买东西常是几个人约好了一起去,真不可思议。’”

专家:出国学习要勇于跨出小圈子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留学生社交“圈子化”现象不只出现在中国留学生中,很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留学生也都有他们自己的社交圈,这是不可避免也无法回避的一种由跨文化适应而引发的普遍现象,无法单纯地用利弊来评价这种现象。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形成社交圈子,可以为准留学生提供一些有用的、及时的当地信息,可以帮助他们为出国留学做好充分准备,也可以帮助他们迅速适应当地的留学生活,给予学习、生活上的经验以供参考。

观点交锋一:“抱团”能否消除孤独感?更多>>


     
     “抱团”能消除孤独感,你认同吗?
             网上曾流行一个词汇叫“中国幽灵”,指一些来自中国或者东亚的留学生,虽然和其他学生一起住在学生公寓,但从不社交,除了熟悉的人之间的聚会,甚至不向舍友们介绍自己。
留美学习近十年的小王讲,独在异乡为异客,能见到来自中国的朋友自然会走得近。与有共同的语言、风俗习惯的人聚在一起,可以消除陌生环境带来的孤独感。

    有专家指出,部分中国留学生的这种依赖小圈子行为,不单单引起国内家长、教育学者的关注,也让当地学生倍感好奇。有的当地学生会疑问,“我真搞不懂,如果喜欢和中国人一起玩,吃中国菜,唱中国的流行歌曲,看中国的电视,那为什么要出国,留在中国不是更方便获得这一切吗?”

“抱团”能消除孤独感,你认同吗?

     网上曾流行一个词汇叫“中国幽灵”,指一些来自中国或者东亚的留学生,虽然和其他学生一起住在学生公寓,但从不社交,除了熟悉的人之间的聚会,甚至不向舍友们介绍自己。 留美学习近十年的小王讲,独在异乡为异客,能见到来自中国的朋友自然会走得近。与有共同的语言、风俗习惯的人聚在一起,可以消除陌生环境带来的孤独感。
    有专家指出,部分中国留学生的这种依赖小圈子行为,不单单引起国内家长、教育学者的关注,也让当地学生倍感好奇。有的当地学生会疑问,“我真搞不懂,如果喜欢和中国人一起玩,吃中国菜,唱中国的流行歌曲,看中国的电视,那为什么要出国,留在中国不是更方便获得这一切吗?”

观点交锋二:“抱团”留学生都有“临时工”心态?更多>>


     
     “临时工”心态导致融入危机?
          研究发现,产生“抱团”现象的原因还包括留学生的主观意识。一些留学生存在“临时工”心态,也影响了他们对融入当地的热情,这是主观上存在的障碍,与个性和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有关。

     这种“临时工”心态表现在对自己的定位上面。一些留学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自己的留学生身份是一种弱势,不具备很强的竞争能力。此外,这种“临时工”心态还表现在一些留学生对自己的去留,尚未有非常明确的看法以及留学的目的不清晰。

    有学者认为,融入是一个深层的概念,实际就是将“我是留学生”的身份认同逐渐转变为“我是这个学校的学生”的认知。无论留学生毕业后将如何发展,都应该与其他国家的同学多接触多交流,了解更多国家的文化以及思维方式,培养国际化的视野,这才是不虚此行。

“临时工”心态导致融入危机?

     研究发现,产生“抱团”现象的原因还包括留学生的主观意识。一些留学生存在“临时工”心态,也影响了他们对融入当地的热情,这是主观上存在的障碍,与个性和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有关。
     这种“临时工”心态表现在对自己的定位上面。一些留学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自己的留学生身份是一种弱势,不具备很强的竞争能力。此外,这种“临时工”心态还表现在一些留学生对自己的去留,尚未有非常明确的看法以及留学的目的不清晰。
    有学者认为,融入是一个深层的概念,实际就是将“我是留学生”的身份认同逐渐转变为“我是这个学校的学生”的认知。无论留学生毕业后将如何发展,都应该与其他国家的同学多接触多交流,了解更多国家的文化以及思维方式,培养国际化的视野,这才是不虚此行。

观点交锋三:“抱团”能不能节省开支?更多>>


     
     “抱团”能省钱,你知道吗?
         还有留学生谈到融入成本和回报的问题。当语言不是强项,对了解当地社会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包括金钱的时候,一些人就会考虑到成本和回报的问题。

    如果和自己熟悉的圈子打交道,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没有任何不利的影响,且交流成本很低,那么走出熟人圈的动力就不足。此外,如果跟当地人或者社区维持的联系可能是高投入低回报,那么继续下去的热情也不高,最终可能放弃。

    曾在美国高中任教、现任教于深圳的科勒认为,如果中国留学生去国外留学,却只和本国学生在一起玩是很遗憾的。留学花费颇高,又跨过那么远的距离到异国他乡求学,如果没有了解或者因不适应新环境而不想融入新文化,这是一种浪费。

“抱团”能省钱,你知道吗?

    还有留学生谈到融入成本和回报的问题。当语言不是强项,对了解当地社会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包括金钱的时候,一些人就会考虑到成本和回报的问题。
    如果和自己熟悉的圈子打交道,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没有任何不利的影响,且交流成本很低,那么走出熟人圈的动力就不足。此外,如果跟当地人或者社区维持的联系可能是高投入低回报,那么继续下去的热情也不高,最终可能放弃。
    曾在美国高中任教、现任教于深圳的科勒认为,如果中国留学生去国外留学,却只和本国学生在一起玩是很遗憾的。留学花费颇高,又跨过那么远的距离到异国他乡求学,如果没有了解或者因不适应新环境而不想融入新文化,这是一种浪费。

“抱团”攒人脉,你怎么看?更多>>


     
     “抱团”苦衷多,还能顺道攒人脉?
         出于一些中国传统观念或者是功利的因素,一些大学专业中往往中国留学生比较集中,比如商学院。另有一些学生“抱团”可能是因为在国外培养的人脉回国还有用,而并非完全排斥和外国人交流。

    有留学生讲,初来乍到,和语言文化相通的同学一起住有个照应,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中国留学生之间互相帮忙很普遍,老生带新生,有车族带没车的,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

    作为留学生,首先要过英语关,其次要过专业关,这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其次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不少留学生除了上课还要打工,一些留学生表示很难挤出时间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再次是一些留学生虽有心找当地企业打工,但语言、经验门槛比较高,因而只能到华人背景的公司。最后是由于没有渠道去了解,因为周围的圈子都是华人。

“抱团”苦衷多,还能顺道攒人脉?

    出于一些中国传统观念或者是功利的因素,一些大学专业中往往中国留学生比较集中,比如商学院。另有一些学生“抱团”可能是因为在国外培养的人脉回国还有用,而并非完全排斥和外国人交流。
    有留学生讲,初来乍到,和语言文化相通的同学一起住有个照应,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中国留学生之间互相帮忙很普遍,老生带新生,有车族带没车的,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
    作为留学生,首先要过英语关,其次要过专业关,这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其次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不少留学生除了上课还要打工,一些留学生表示很难挤出时间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再次是一些留学生虽有心找当地企业打工,但语言、经验门槛比较高,因而只能到华人背景的公司。最后是由于没有渠道去了解,因为周围的圈子都是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