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5 05:12:00|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據媒體12月1日報道,荷蘭大眾美食城的老板黃鉞率先在荷蘭推出了香辣蟹、刀削面等中國地道飲食,拓展了荷蘭人原來對中餐的有限認知。海外中餐底氣足離不開中餐市場的紅火。據報道,目前美國的大小中餐館已有5萬多家,從業者超過30萬人。但在中餐繁榮表象下,食材卻成為中餐的一根軟肋。
華人屢因食材受罰
中華美食在走向海外,廣為傳播的同時,卻有不少華人因為食材踩中法律“地雷”而苦惱。
近日,西班牙北部地區的一名中餐館業主被指控非法漁獵。在他捕獲的淡水鯉魚、鯰魚、梭魚、鱸魚等魚中,包括許多政府規定的保護魚類。最終,他被警員們逮捕。
無獨有偶,西班牙南部地區的4名華人也因為在當地海邊礁石上採海參,遭到了當地市政警察的阻止和處罰。
而在意大利,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近期,意大利羅馬的聯合調查組在檢查一家華人海鮮餐廳的廚房時, 發現了重達130公斤的兩條政府禁捕魚。但是這兩條魚是從海鮮市場上買回來的,餐館業主根本不清楚海鮮市場銷售的魚的種類,也不清楚哪些魚是餐廳不能銷售的。雖然老板覺得一頭霧水、冤枉不已,但還是被處以2500歐元罰款,並限期停業整頓。
文化差異是主因
華人在海外因為食材頻頻被罰,既因為不熟悉當地法律,更因為中外飲食文化的巨大差異。
正如神經人類學家約翰·S·艾倫(John S.Allen)在《腦子,腸子,廚子》一文中所言:”雖然用腦子覓食的人類看起來什麼都能吃,但他們絕對不是什麼都吃——只是他們判斷能吃不能吃的標准非常任性。”
一些在中國被視為珍饈的食材,在其他國家則可能是違禁品。小龍蝦在華人眼中是再平常不過的食物,但是在美國弗吉尼亞州出售牛蛙和小龍蝦都需要得到許可。曾經弗吉尼亞州北部一家華資超市因為銷售牛蛙、小龍蝦、泥鰍等違禁海鮮被起訴,超市兩名華裔經理遭到重罪指控。誰能想到一隻龍蝦還能把人送進監獄呢?
無獨有偶,在西班牙地中海邊的岩石上生長有一種個頭較大的圓形貝殼,學名叫“帽貝”。從外形上看,這種貝類很像中國的鮑魚,但實際上卻相差甚遠。中國的鮑魚可以大量繁殖,而“帽貝”一旦從岩石上被撬走,就很難再恢復和繁殖了。因此當地一直沒有食用“帽貝”的傳統,而華人卻把它當做鮑魚大量採集,最終多名華人被指控非法漁獵和捕獵保護動物。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了地道的食材會讓華人餐桌失色不少。但是從中國進口不僅運費高昂,還要面對嚴格的食品檢疫程序。於是一些華人就耍起了小聰明,直接從中國夾帶種子到國外種植。近期,意大利有關部門突擊檢查了巴貝力諾的一處華人經營的農場。檢查中,警察查扣了華人農場從中國夾帶進口的74罐菜種和大量袋裝蔬菜種子。
意大利對植物的引進有嚴格的法律界定,進口植物必須經過檢疫,蔬菜上市同樣要通過相應的衛生檢查。農場未經檢驗上市的蔬菜作物不僅可能影響人們的健康,還有可能引來其它物種間的無序變異,影響當地生態環境。
食材違法損害華人形象
華人在食材問題上頻頻被亮紅燈不僅讓自己蒙受損失,也損害了華人形象。
去年4名華人在西班牙北部濱海城市,用手電在海邊違法捕蝦,不僅遭到當地警方的查處,還被當地媒體曝光。一時間當地充斥著華人在海邊非法捕蝦,然后拿到自己的餐館裡銷售獲取暴利的說法,給當地的華人群體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這種負面形象甚至會導致一些歧視華人的外國人將莫須有的罪名安插在華人身上。據歐洲《華人街》網報道,11月29日,在意大利西海岸一個旅游城市,一家經營達二十多年的中餐館門口被人放了裝著一隻貓的紙箱,並用中文打印了一張帶有歧視字樣的紙條,誣陷該餐館加工貓肉。
正如華人餐館業主黃鉞說的那樣,海外華僑華人是中國在各國最直觀的代表形象,我們必須從點滴做起,遵守當地法律,融合中外文化,提升海外華僑華人形象。
面對嚴峻形勢,華人開始思考反省,並找尋應對之策。華僑華人除了適應當地法律法規,規避違法食材之外,還努力尋找替代食材和菜系。
根據紐約州長簽署的第A.1769b/S.1711法律,從2014年7月1日開始,紐約州禁止出售生鮮和干制的魚翅。雖然魚翅一直是高檔中餐館的必備品,但是法規一出,紐約大部分中餐館已經找不到與魚翅相關的菜系,或者推出了替代菜系。
看來,雖然當地的法律法規限制了食材的選擇,但是各國相關法律並不是針對華人飲食習慣而制定的,華僑華人沒必要“鋌而走險”。(孫少鋒 佘宇白)
華人形象,食材,帽貝,地雷,華人街,蔬菜作物,菜系,小龍蝦,腦子,腸子,廚子,漁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