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德國荷蘭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資訊>>海外版精粹>>華人華僑>> 正文

【海外版】華人“白衣天使”走俏

2014-11-13 09:25:00|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如果華人在海外就醫,抬頭看到的是用中文制作的引導牌,接待問診的操著鄉音,則會讓人格外心安。這不再只是幻想,華人“白衣天使”已經開始成為香餑餑。

華人醫護受追捧

近日,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道,為解決護理領域嚴重的人手不足問題,日本厚生勞動省確定方針,將放寬護理工作的資格條件,並且也將在護理領域擴大引進外國人。佔其中大多數的華人更是成為護理人員熱門選擇。

此前,就有越來越多的華人醫護人員活躍在日本的醫療機構中。日本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度共有195名擁有外國護士資格的人員通過日本國家考試獲得護士資格,創歷史最多紀錄,其中華人約佔八成。華人護士在當地的口碑很好,個別醫院甚至開始從當地的語言學校自主地挖掘華人看護類人才。

而在加拿大,華人醫護人員同樣搶手。加拿大華裔新移民愈來愈多,加上人口老化,小區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有增無減,醫療業內人士鼓勵華裔新移民積極投身醫護行業。

隨著許多國家對華人醫護人員的需求越來越多,華人向醫護領域發展或可成為服務小區、融入當地、開辟就業的一條新路。

美國華裔教授陳雅寧與黃馬錦華,剛剛獲選橙縣教育名人堂,她們兩人都是護理學博士,致力栽培醫護界新生代,退休后又出任橙縣縣政府營養與保健委員多年,熱衷服務小區。她們希望看到,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華人“白衣天使”。

異國他鄉逢家人

盡管許多國家都有著完善的醫療體系,但是因為語言、規定和習慣的不同,華人在看病時總會遇到一些問題。

隨著一些國家對從業的醫護人員給予支持和鼓勵,華人開始投身於杏林,服務海外華人的生活。

客居他鄉,華人首先面對的難題無疑是語言,在就醫過程中很多華人因為與當地醫生不能進行很好的溝通而使病情受到延誤,影響了身體健康。

華人醫護人員不僅能和患者順利溝通,還會讓他們更好地理解醫院的規定,讓華人不再為就醫程序發愁。50多歲的在加華人張先生說道:“一直以來,我特別擔心生病,每次都沒有辦法和當地醫生溝通,總擔心他沒有理解我的病情,有時就自己上網找方子吃。有了華人醫生后就放心多了,也敢來醫院了。”

很多華人還繼承了中國所特有的就醫風俗,對於醫生,在心理上有種又敬又怕的情緒。還好有“自家人”貼心幫助,使得患者和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暢通,彼此也增添了溝通和信任。

華人醫護人員與華人患者在心理上更為貼近,患者在當地就醫時有了“家人”的關懷和理解,更容易感到溫暖。和藹鄉音的一聲關懷、一句問候,就能幫助同胞消除疑慮,驅走異鄉離愁。

“白衣天使”底氣足

華人進入醫護行業也並非那麼容易,很多國家的護理工作資格取得條件要求較高,需要華人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和技能准備。對於移民來的華人醫護人員來說,想要從事原來的專業工作,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從業者首先要在當地語言方面毫無障礙。加拿大醫護行業業內人士胡翠兒認為,很多新移民在原居地,已是受過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但礙於語言障礙,移民后隻能找到助護職位。

華裔新移民及有志於醫護行業的年輕人直面現實,邊做兼職邊進修語言和專業知識,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

一些華人醫護人員把目光轉向私人診所。這樣的私人診所避免了華人語言障礙和公立醫院預約時間久等耽誤治療的情況,專門為華人就醫提供方便。今年7月,意大利瑞安籍僑領潘仲騫一家就創立了羅馬首家華人開設的綜合醫療服務機構。作為主治醫師的潘家女兒潘·蒂雅娜說道:“開業一個月,每天來就診的華僑華人患者近百位,這說明我們的想法是正確的,我們能夠為更多的華人服務。”(孫少鋒 任媛媛)

(責編:趙雪晨)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白衣天使 就醫 醫護人員 家人 醫生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男子冒充中央巡視組官員 受審仍打官腔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對越反擊戰時期中國女兵照片首度曝光(組圖)

河南三門峽監獄搬遷 押送犯人場面壯觀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