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8 05:40:44|來源:北青網-北京青年報|字號:
導讀:部分科學家指責農業部在轉基因產業化問題上的“不作為”,研修班會議間隙,在同北京青年報記者單獨交流時,寇建平處長坦言農業部門要考慮全局,有許多顧慮,推進產業化既要看民眾對轉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還要考慮產業化的機制設計是否齊備。
在昨日舉辦的“全國媒體記者轉基因報道研修班”上,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與知識產權處處長寇建平就轉基因安全監管等熱點問題一一進行解釋澄清。他明確表示,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有定論的。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問題,不能是個人說了算,不是“隔壁王大媽說不安全”,而應該是專業的權威機構說了算。
據了解,這些權威機構包括部際聯席會12個成員單位﹔即由部際聯席會12個成員單位推薦的安委會,目前第四屆共64名委員,其中農業領域25人,環境領域19人,質檢領域11人,衛生食品領域18人﹔標准委員會及目前40個雙認証有資質機構。此外,還有同行專家群體。
寇建平強調,轉基因產業化也不受利益集團控制。目前,轉基因研究的經費來源於國家財政資金資助,評審制度為政府組織第三方權威機構和科學家團隊進行評價,審批部門同樣為政府部門,負責批准發放安全証書和品種審定証書。涉及到國務院部際聯席會議,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第三方檢測機構等。
“你說把那麼多買通了,可能不可能?”他反問。
此前,部分科學家指責農業部在轉基因產業化問題上的“不作為”,研修班會議間隙,在同北青報記者單獨交流時,寇建平處長坦言農業部門要考慮全局,有許多顧慮,推進產業化既要看民眾對轉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還要考慮產業化的機制設計是否齊備。
據報道,目前公眾對待轉基因技術多存有疑惑,對轉基因食品及相關話題日益敏感。被問及為何會出現這種趨勢,寇建平認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眾對生活質量要求更高、自主選擇意識更明顯。
就在同其交流過程中,他的手機連響幾下—信息來自在此前一天剛在研修班上做科普演講的轉基因棉花專家吳孔明院士。因為講到目前科學家未發現轉基因食品影響生育,經媒體報道后,吳院士遭到個別反轉人士攻擊,一早上收到數封“罵人”郵件。而該結論此前早已印在農業部宣傳轉基因科普的小冊子上。
此外,針對公眾關注的兩種轉基因水稻安全証書到期問題,在與北青報記者交流中,寇處長也一一闡明了自己的看法。
北青報:近來央視接通知,全面叫停強調“非轉基因”的廣告。您了解這個情況嗎?
答:這個是由農業部工商總局一起做的。說全面叫停“非轉基因”廣告不准確。只是針對不實和存在誤導消費者的廣告。個別企業廣告涉及到轉基因的宣傳部分,不符合廣告法基本精神,嚴重不真實。因為通過安全評價的轉基因產品與非轉基因產品具有同等的安全性,也就是實質等同原則,這不管在國際上還是在我國都是有定論的。暗示非轉基因更健康會誤導消費者。況且,目前國內外的花生、水稻等一些根本沒有實現轉基因商業化種植的作物,也宣稱自己是“非轉基因”的。因此,必須規范涉及轉基因的廣告,對沒有商業化的產品禁止使用“非轉基因”廣告詞﹔對已經商業化的產品,也不能使用非轉基因更健康等誤導性語言,不能把轉基因變成商戰的戰場,為轉基因產品和非轉基因產品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北青報:如何評價轉基因大米公眾試吃活動?
答:屬於個人的自願行為。
北青報:前不久,央視記者在湖北調查,發現超市有售轉基因水稻。但農業部目前未批准轉基因水稻商業化。此前也有反轉人士質疑,中國已經成為轉基因作物濫種最嚴重的國家。情況到底怎樣?
答:應該說不存在“濫種”問題。“濫種”可以理解為已經泛濫。央視調查中,提到在湖北買5袋大米,3袋檢測出轉基因。按這個結論往回推,市場銷售的水稻種子中起碼有五分之三為轉基因品種,但事實上是不可能的。節目中記者調查時還要打電話找“熟人”購買,說明量很少,屬於“地下”交易。沒有種子不可能大規模種植。但零星的違規偷種行為確實有,我們的態度是非常明確的,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決不姑息。
轉基因作物種植總體可控。目前,對轉基因品種從實驗室到制種、銷售等環節,都有監管流程。首先,轉基因實驗要經過農業部審批,對種植時間、地點、規模均有規定,同時附帶監管措施。比如因作物不同規定周圍100米或300米之內不能有同類作物種植,防止花粉擴散。在田間播種期、作物的開花期、收獲期等關鍵環節,監管部門要到現場,看種植規模、時間、地點是否符合批准要求,周圍隔離措施是否到位。還要監管種子收獲、秸稈滅活等處理,發現次生苗都要翻掉,要保証實驗做完后,就沒有這個作物存留,保証全程不會造成擴散。
北青報:農業部門監管得過來嗎?
答:可以實現有效監管。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除了海南試驗多一些,兼管任務較重外,其他省份試驗田沒幾塊。按照程序依法進行,研究階段的種子不可能擴散出去。此外,在品種審定環節,我們還專門採取措施,規定凡參加審定的品種,都要進行轉基因成分檢測,發現后即停止審定資格,對制種基地,種子市場也要進行抽檢,這就保証了轉基因種子非法流入市場。
北青報:既然有完備的監管流程,種子從哪裡流出來的?目前轉基因作物非法種植的排查情況如何?
答:轉基因監管工作是一個常態化工作。我們每年都有排查,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但轉基因水稻的零星擴散有歷史原因。1986年,我國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中就安排了轉基因水稻研究項目,在此階段,轉基因水稻研發進程較快,還曾經組織過抗虫轉基因水稻的推介會並贈送種子,而2001年《農業轉基因安全管理條例》才頒布。條例頒布后,確立了對轉基因科研、產業化的依法管理,也對流出的種子進行了收回和銷毀,但不能保証有人偷藏種子,非法種植和銷售,那就依法嚴格監管,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歐盟退回我們的米制品與我國退回美國輸華的轉基因玉米品種一樣,都涉及到管理的問題。比如華中農業大學的轉基因水稻已獲得國內安全証書,是安全的,但根據貿易國(地區)規定,要合法銷售,不僅要取得本國的安全証書,還需要取得貿易國的安全証書。而我國並沒有到歐盟申請安全証書,因此遭到歐盟退運。同理,美國輸華玉米在未獲得我國頒發的証書前,不能到中國市場來,如轉基因玉米mir162,但其他已獲我國批准的轉基因玉米就可以進口。
北青報:我國轉基因安全評價的程序是什麼?
答:我國有健全的轉基因安全評價制度。在審批環節,申請經初審后,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進行評審,農業部批准后,公開結果。經過安全評價的作物,還需要品種審定、種子生產許可、種子經營許可等一系列流程。
北青報:我國轉基因管理相關信息透明度如何?
答:我國轉基因管理和審批的政府信息是公開透明的,農業部官方網站專門增設“轉基因權威關注”,主動公開信息,方便民眾了解最權威、最新的信息。去年,還辦理了400多個政府信息公開的申請。
北青報:轉基因標識與安全性有關系嗎?
答:標識是為了滿足公眾消費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與安全性無關。通過安全評價獲得安全証書的轉基因產品是安全的。
北青報:近期國內兩個轉基因水稻安全証書到期。大家都關心這個“到期”意味著什麼?續申請進展如何?
答:農業部已收到華中農業大學關於兩個轉基因水稻安全証書的續申請,目前正在評審過程中。中國的安全証書期限5年,按照規定,在安全期內,如果這個轉基因生物沒有發現存在新的安全問題,就可以續發安全証書。目前其他國家基本沒有對安全証書設定有效期限,像美國不規定期限,但發現有安全問題就收回証書。
北青報:走完續申請程序要多久?
答:要經過轉基因生物安委會評審、農業部批准,同其他遞交到農業部的轉基因技術研發、進口申請程序是一樣的。
北青報:哪些因素會影響轉基因品種的推廣評估?
答:頒發安全証書、農民歡迎是推廣的前提,其次還要看生產需求、生產性能是否符合品種審定的標准,對經濟、國際貿易等的影響,社會接受程度,還有對環境影響以及知識產權狀況評估。
北青報:有專家解讀,這兩年農業部對轉基因項目的審批放緩,意味著我國的態度更趨保守?
答:那是猜測,這兩年確實在審批上把握了節奏,2012年、2013年各批一次,但審批工作是依法審批的,我們的市場是開放的,進口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的審批並未停止。當然在審批時會考慮經濟社會影響,也要考慮公眾對轉基因產品的接受程度等諸多方面。只是更慎重了,沒有刻意放緩。
北青報:去年有61名院士聯名上書中央,呼吁盡快推動轉基因主糧商業化應用。媒體報道張啟發院士還說過:“轉基因水稻產業化的決策不應依靠民意,而應按照法規和程序走,農業部作為主管部門不敢拍板是不作為,導致轉基因水稻產業化錯失良機,再等待拖延將誤國。”這問題怎麼看?
答:科學家更多從科學角度出發考慮問題。比如要推廣產業化,要首先做好產業化的前期准備工作。首先這個品種的生產性能要非常好,比傳統品種要有明顯的競爭優勢。為了保持貿易的連續性,產業化前首先要申請主要貿易國的安全証書,這個流程一般需要3到5年時間,還有產業化后標識如何管理?品種審定、種子生產、產品收購、儲運如何進行?市場接受程度如何?經過這些綜合評估后,才能推進產業化。
北青報:那這些工作由誰來推動比較合適?
答:國外由跨國公司自己完成,但國內這個問題比較復雜。我們的研究工作主要在教學科研單位,存在脫節問題,在產業化前必須設計好,要先解決這個問題,為產業化鋪平道路。這主要應由研發單位通過市場機制加以解決。
轉基因水稻 不作為 轉基因作物 轉基因產品 轉基因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