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4年05月12日11:15: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海外網5月12日訊 英國經濟學人網站5月10日發表了題為《第二次綠色革命》的文章。文章稱,水稻的技術突破可以提高產量,消除貧困,各國政府應該給予第二次綠色革命更多的支持。
全文摘編如下:
亞洲的水稻產量
1961年,印度政府曾向著名的小麥育種學家——諾曼·博洛格——討教如何培育新種子,因為當時印度次大陸被認為瀕臨飢餓邊緣。實際上中國也曾遭遇飢荒。博洛格說服印度在旁遮普省種植一種新型的半矮稈小麥品種。第二年,該國依然嘗試種植了一種被稱為IR8的矮稈水稻。這些短梗植物解決了一個基本問題:老式的農作物都莖細稈長,所以一給它們施肥,它們就會長得太高然后倒伏。而博洛格推出的品種則用更多更重的種子代替。那時候它們就像智能手機一樣流行。隨后的40年中,綠色革命席卷全球,這確保了隻要有種子種植的地方,飢荒就會成為歷史。
現在,第二次綠色革命正在亞洲刮起旋風。它與第一次綠色革命不同,因為它不是依靠幾個奇跡品種,而是讓已存在的種子適應不同的環境。不過它也有望給貧瘠的土地和貧苦的農民帶來第一次革命所帶來的類似益處。土地之所以貧瘠,是因為它們很容易出現洪水、干旱和鹽鹼化等情況。而新品種可以在洪水中生存,不久之后也會有耐干旱、極熱和鹼化的品種開發出來,從而使貧瘠的土地變得肥沃。因此,第二次革命會比第一次更多地消除貧困。
這場革命至關重要,因為第一次的收益已處於停滯時期。在當今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年收益增長卻已經跌落至不到綠色革命時的三分之一。同時,亞洲對大米的需求以每年2%的速度增長,而非洲則以20%的速度飆升。
由於水稻生長極易受到環境變化影響,這一差距會越來越大。稻農幾乎使用了地球上三分之一的淡水,水資源短缺十分普遍。世界上的主要糧食產地,都在亞洲的三角洲地區。這些地方常受到不斷變化的洪水、上升的鹽度和不斷增長的熱度壓力影響。(氣候變化有時會被擔憂成為能否能解決食物供給的新問題。實際上它是未來糧食供給的威脅。)
2005年的水稻基因排序(進行排序的第一種谷類作物)已使第二次綠色革命成為可能。這使育種者在東印度的一個不起眼的品種中發現了耐洪水的基因,並把它們推廣應用到到全世界的品種中。不久后育種者將會對能夠提供其他有價值特性的基因進行同樣的工作。
政府為了推進這次革命可以做很多事情,例如免除價格補貼,讓農場合並成更大更有效的單位。不過,他們依然需要將公款直接花費在研究上。
在國際科研中心和美國慈善機構的幫助下,第一次綠色革命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支持,你也許會認為,當今大型農業企業會不顧一切的帶路,當然它們確實在玉米和小麥的新品種上進行了大量投資。但是,第二次綠色革命的核心,水稻,則不同。農民可以在收獲時保留種子,然后在不損失收益的情況下在下一年進行種植(與玉米不同)。水稻種子市場仍然很小,所以幾乎所有的研究都是由國家進行的。
根據計算,未來25年中,30億美元的水稻研究會使1億五千萬人擺脫貧窮。也就是20美元每人,這與其他扶貧方案相比相當實惠,而且這在以前也得到過驗証。對水稻公共研究的累計經濟效益每年可以達到200億美元,是投資成本的數百倍。
不過,各國政府也很緊張。盡管可以拯救很多生命,政治家仍對公開支持基因研究有所擔憂(最新的是佛蒙特州的盧德運動)。其他衛生部門則把身材當做借口,例如要與肥胖做斗爭。他們應該三思。畢竟這是很難想到的用較少的錢拯救更多人生命的方式。
譯者:李萌
海外網國際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綠色革命,水稻,消除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