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4年04月25日10:11|來源:海外網|字號:
海外網4月25日電 《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美國版雜志近期發表了題為《不要讓物質上的稀缺主宰你的思維》的文章。
全文摘譯如下:
前不久,我計劃好跟小兒子出去玩。然而,剛好我手頭上也有份馬上要交工的工作。我原本以為我可以兼顧這兩件事,但事實証明並非如此。在陪兒子到操場上溜達、一起看電視劇、給他講睡前故事后,我就開始趕工作。但是,幾天下來,我真的很累,並不斷埋怨自己。
以前,我老是抱怨自己時間管理地不妥善。但是,昨天,在讀了一本雜志后,我意識到自己並不是唯一一位受折磨的母親,也不是一位被大自然忽略的母親。我隻不過是“缺乏性心態”而已。
為什麼擁有很少實際上是擁有了很多?社會科學家艾爾達·沙菲爾和森德希·穆拉伊特丹(Sendhil Mullainathan)解釋說,無論何時,在我們意識到缺少什麼——或許是食物、錢,或者其他的東西——的時候,我們都會太專注於這些東西,從而導致思維方式的改變。這種影響遠遠大於簡單的擔心或者壓力所帶來的影響:“物質上的稀缺能夠主宰思維,”他們寫道,“大腦的思維是自動、有力地跟著未滿足的需求走的。”
沙菲爾和穆拉伊特丹發現,無論什麼情況下,物質稀缺對心理造成的影響都是類似的:有一種隧道視野可以幫助我們專注於眼前的需要,但它也會造成深遠的影響——既會讓我們忽略生活中其他重要的領域,也會令我們無法做出關於未來的、良好的決策。
“想象下自己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開車駕駛於戶外,”沙菲爾說,“駕駛過程中,你就會專注於眼前的道路,你會非常認真地開車。然而,與此同時,你也很有可能會無視周圍的事物:你很有可能會忽略路邊的廣告牌或者你車上乘客所說的話﹔你甚至有可能忽略人身安全問題,比如說右邊路口來了一輛車。”
換句話說,人一旦有缺乏性心態,那他很有可能會犯下“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的錯誤。沙菲爾希望努力幫助不同的人群找到共同點,並幫助他們糾正這一錯誤。
譯者:姚凱紅
海外網國際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責編:姚凱紅、王棟)
讀者文摘 物質稀缺 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