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國際

西方國家推銷“大炮”換黃油

2013年06月29日08:12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經濟學理論中,“大炮和黃油”的比喻被用來討論軍費開支和經濟發展之間的權衡,同樣的錢,用於“大炮”購置的費用增多,也就意味著黃油購買的減少。英國《簡氏防務周刊》日前發布報告稱,2008至2012年,全球的軍火貿易增長30%,這對持續低迷的世界經濟來說,未必是好事。

  “爆炸性”增長

  該報告共研究了全球3.4萬個軍火採購項目,結論稱,到2021年,亞洲強國的國防開支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軍火最大消費國。

  報告稱,2008年至2012年,全球軍火貿易增加了735億美元,到2020年,這一數字還將增加一倍以上。屆時,全球軍火貿易將出現“爆炸性”局面。

  而從軍火流向來看,絕大部分軍火被亞洲國家採購。

  韓國、菲律賓和越南等國家都非常重視研發和引進新式武器裝備。

  如韓國宣布要研發射程達800公裡以上的導彈,計劃在延坪島部署從以色列引進的“長釘”導彈。

  菲律賓國防部長向外界透露,菲正加速採購最新武器裝備,未來5年用於保障國家安全的裝備現代化項目多達138個。2009年12月,越南與俄羅斯一次性簽訂了價值12億美元的6艘潛艇購買合同……

  在2012年全球20大項軍火交易中,印度佔了6項。2010年,沙特與美國簽訂的一份軍火協議金額就達610億美元。

  據俄羅斯世界軍火貿易分析中心統計,按軍火出口合同額計算,2012年美國位居世界第一。根據初步評估,美國2013年軍火出口合同額可能超過創紀錄的2011年。

  隨著銷售方向的變化,西方軍火商在這種轉變之下,也進行了戰略調整,要麼出口軍火到亞洲,要麼減小規模。眾多公司選擇了與亞洲國家合作,洛克希德馬丁、波音想把日本、印度和韓國作為兜售軍火的國家,但必須也與這些國家的國防企業合作。

  戰爭的需要?

  地緣政治熱點催生軍火交易的繁榮確實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讀過《貨幣戰爭》的人都知道,歷次世界大戰以及知名戰爭的背后,都是擺脫金融危機的目的在發揮作用。

  如今這種觀點仍然大行其道。俄羅斯地緣政治學院軍事專家康斯坦丁·西夫科夫發表了一篇名為《世界大戰是走出全球性危機的途徑》的文章,認為全球金融危機的實質是文明危機,歸根結底是一系列全球性矛盾引起的。這些矛盾具有對抗性,若不損害某些大的地緣政治主體利益,危機將得不到克服。不斷發展的危機會引發新的全球性戰爭,且隻能根據戰爭結果來解決。

  西方國家對主權國家的干預也客觀上促成軍火貿易的繁榮,這在一些西亞北非國家的變局中可以得到明証。由於某些西方國家濫用武力,試圖在東亞、中東、北非等地區制造動蕩局勢,一些小國和弱國的危機感越來越強,出現了通過進口武器強化自我武裝來維持和平的現象,但這種和平是極不穩定的。

  黃油來得更實惠

  要大炮還是黃油,這不僅是擺在經濟學家面前的一道難題,還是決策者政策制訂時的障礙。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資源和生產能力是有限的,大炮生產多了黃油鐵定就少了,反之亦然。

  軍火貿易的火爆顯示出一個危險信號。但歷史有証,買大炮表面上催生了防衛力量的強盛,但客觀上卻得不償失。在二戰中,希特勒在大炮和黃油的矛盾上走了極端,最終失敗。

  但大炮和黃油矛盾的真正解決,有的時候並不取決於內部決策,而是根源於外部秩序的不公正。如果西方停止所謂的干預主義,減少人為制造地區緊張形勢的機率,各國尤其是小國根本不會考慮在大炮上過多地支出。

  值得慶幸的是,在經歷7年的艱難談判后,聯合國在4月2日以54票贊成的情況下,終於通過了《武器貿易條約》草案。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監管年交易價值700億美元的常規武器和預防數十億美元的非法武器交易的全球性條約。

  有專家認為,雖然這個條約是一些西方國家對某些沖突地區或意識形態有差異的國家進行的武器禁運,有歧視性限制,國際社會達成統一共識還需要時日,但畢竟,這在兩者的矛盾中至少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分享到:

(責編:王棟、於海軍)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國際頻道今日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