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4日13:14來源:鐵血社區字號:
東方網6月24日消息:我國建造的第三艘903型綜合補給艦——太湖艦於6月18日上午正式入役。作為遠洋航海作戰的必備艦艇,該艦的服役將顯著提升我軍的遠洋補給水平。
太湖艦是中國新一代自行研制設計的大型遠洋綜合補給艦,也是北海艦隊接收的第一艘該型補給艦,舷號889,艦長178.5米,寬24.8米,滿載排水量20000多噸,接收裝置採用國際標准,具有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簡便、適配性強、補給速度快、保障效率高等特點,可通過橫向、縱向、垂直和靠幫等多種方式對艦艇編隊實施補給作業,具備兩舷三向四站同時補給能力。
邁向“藍海”的必要條件 中國海軍補給艦大量入役
對長期局限於近海防衛的中國海軍而言,大型綜合性補給艦是最后一個出場的輔助艦種。1977年8月,遠洋補給艦的開發計劃才被中國海軍提上日程,初期目標是發展具備完整橫向、縱向、垂直補給能力,可提供燃油、淡水、干貨及彈藥的現代化補給艦,初步滿足三大艦隊的遠洋作戰需求。但受制於當時中國國力有限,工程進展緩慢。時間轉眼來到20世紀80年代末。當時,中國海軍為搭配051改進型驅逐艦(“湛江”號、“珠海”號)與全新的052型驅逐艦,於1988年決定發展新一代綜合油彈補給艦(又稱“903工程”)。
近年來,隨著新一批主戰艦艇的建成和服役,中國新版“903工程”重裝登場。21世紀初,上海滬東廠與廣州黃埔造船廠各自建造一艘903型補給艦,西方稱“福池級”(Fuchi)。首艦“千島湖”號(886)由滬東廠建造,“微山湖”號(887)則由黃埔廠負責,前者於2005年4月30日交付東海艦隊,后者也在2005年內配屬給南海艦隊。
就在外界猜測“福池級”是否會有后續艦之際,2008年12月,中國宣布派遣由兩艘驅逐艦與一艘補給艦組成的特遣編隊赴索馬裡海域打擊海盜,擔任補給任務的就是“微山湖”號。《亞太防務》稱,隨著護航任務逐步展開,加之中國海軍積極邁向“藍海”,航母戰斗群的組建提上日程,中國海軍認識到現役的補給艦嚴重不足。於是,2012年5月和6月,又有兩艘903型新艦下水,隨即展開密集試航,其中一艘就是編號889的“太湖”號。
今后若干年間,中國海軍的航母和新一代作戰艦艇固然重要,但沒有后勤保障,這些艦隊勢必“走不遠”,也就不可能在公海上有多大作為。中國要想實踐“海洋強國論”,新型遠洋補給艦的建造計劃勢必會進一步加速。擁有相當數量的現代化新型補給艦,也成為了中國突破美日島鏈封鎖,履行大國責任,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必要條件。
“太湖艦”助力中國破解美日海上封鎖
有一個“冷戰概念”,中國人一直很介意,那就是“第一島鏈”。這是由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在1951年首次明確提出的,指的是對中國等“紅色國家”進行圍堵的鏈形島嶼帶。這個隨著冷戰結束已不再具有意識形態涵義的概念,被一些人看成是遏制中國走向深海的防御陣線。
解放軍近年來首次公開突破第一島鏈,是在2009年3月中,中國北海艦隊派遣導彈驅逐艦、巡洋艦、補給艦各一艘,從山東青島航經宮古海峽並進入西太平洋。此后解放軍東海艦隊、北海艦隊甚至南海艦隊多次突破第一島鏈進入太平洋。
2012年10月4日,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4日發布消息稱,當天下午6點至7點前后,中國海軍的7艘艦隻通過沖繩縣宮古島東北約110公裡的海域駛向了太平洋。去年10月8日,香港《太陽報》稱,中國出海編隊除了常見的驅逐艦、護衛艦、補給艦,還包括兩艘潛艇救援艦。這次出航的潛艇救援艦,是中國海軍排水量最大、設備最齊備的潛艇救援艦艇。潛艇救援艦公開亮相,也意味著中國潛艇在第一島鏈乃至太平洋活動的公開化。
對此,日本早在2010年發布的防衛白皮書中就大肆炒作“中國海軍威脅”。在日本有關中國海軍活動頻繁的報道中,不少都提到了太平洋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中國海軍的動向也往往與突破島鏈聯系起來。針對日本輿論熱炒的所謂警惕中國突破“第一島鏈”,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孟祥青教授曾表示,日本對中國走向海洋確有不適感,因為日本是傳統島國,狹隘的島民心態在這種不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對於中國而言,突破第一島鏈常態化,本質意義是改變了地區的軍事平衡。解放軍少將羅援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中國艦隊從公共海峽出去到西太平洋進行訓練,這是我們軍隊的職責,有的國家拿這點來說事,無非還是想把我們中國困死在第一島鏈之內,讓我們這條“中國龍”變成一條“中國虫”。
據了解,太湖艦交付北海艦隊某作戰支援艦支隊后,主要擔負戰時加入海上機動編隊對驅護艦實施航行或停泊補給,平時伴隨驅護艦編隊執行遠航及出訪任務。它的入列,使解放軍在南海、太平洋等海域具備持續的補給作戰能力,不再受到所謂“島鏈”的束縛,也是中國航母編隊未來走向深藍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