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國際>>外媒集萃>>每日電訊報

《每日電訊》:巴西,警鐘已被敲響

2013年06月21日13:06字號:

海外網6月21日訊 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6月20日發表題為《盡管經濟繁榮,但巴西離臨界點已不遙遠》的文章

全文摘編如下:

當政府成為全國范圍抗議示威的對象時,它該怎麼辦?瑞典領導人絞著雙手,表示不安﹔土耳其領導人呢,他們召集反示威者﹔敘利亞領導人干脆用槍掃射示威人群。

巴西總統迪爾瑪·羅塞夫(Dilma Rousseff)的對策最具原創性,她厚顏無恥地收編了抗議示威者。“游行示威的規模”,她說道,“展現出了我們巨大的民主能量,來自街上的聲音充滿力量,巴西不愧是禮儀之邦。”巴西人當然是有禮貌的,你在西方半球,再找不到比巴西人更加興高採烈和懂得放鬆的民族了。但他們卻走上了街頭,游行示威者成千上萬,而且絕非總統迪爾瑪·羅塞夫所說,是十分和平的游行。

 巴西也是金磚四國之一,現在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盡管該國的商品經濟分外繁榮,甚至提升了整個拉美的地位,但巴西的經濟卻面臨“失速”。該國的經濟動蕩不安嗎?倒也沒有,高速增長已持續了十年之久,失業率維持在低水平。游行示威針對的是潛在的金融問題,包括公交車票價和主辦足球世界杯(Fifa World Cup)的巨額開支,但很快,所有對生活不滿的人都開始借此機會發泄自己的情緒。

若動蕩不安發展為暴力,騷亂變成了有組織的行為,在任何一國,趁火打劫的人都會出動,局面將是警察們無法控制的。法律的執行依賴於這樣一個理論:不是所有的打劫者都會同時出動﹔就像銀行也會做出類似的假設:人們不會一窩蜂地去提取存款。當小混混們發現,社會秩序已經難以維持,幾乎到了治安的“斷電期”,這種情況下,搶劫案頻發往往是必然的。

媒體報道了騷亂,每一個潛在的搶劫者都在電視上看到了——警察已經忙得不可開交了。兩年前,倫敦就發生過類似的事情,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上個月發生了類似的事情,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Istanbul)上周也遭遇了類似之事。這一周,輪到巴西的聖保羅(Sao Paulo)了。

為什麼巴西會有如此被壓抑的失望?主要原因在於,南美洲大部分國家的民眾都已經對於政治進程喪失了信心。在這個區域內,軍政府於80年代末讓位於文職政府。自由市場的政客在90年代曾經有大把的機會,但他們沒有抓住,他們被腐敗和任人唯親打敗了。一個又一個國家的選民對於民粹主義失去了信心,感到了失望。巴西人也不例外。

他們深陷了同一個模式。新任領導人與其說是反民主,不如說是反議會,因為議會限制了他們的權力,但卻保持了親民作風。他們的做法往往是通過不斷地尋舋,來分散選民的注意力。

一度,這個方法很奏效。對於再度選舉出民粹主義者,人民感到很開心,原因僅僅在於,舊的貴族統治不復存在了。石油和糧食的出口額大增,他們的政策淹沒在了其中。就像所有的社會主義世界政府一樣,金錢遲早是要耗盡的。巴西已經到了這個臨界點了,巴西人都已經感知到了。很多消費產品的價格已經高過他們在倫敦的售價了,快速增長已經日薄黃昏。巴西人並非意欲改變這一體系,他們寧可保持現狀,抓住他們已經擁有的,他們只是悶悶不樂,發出冷冷的嘲笑,感覺很挫敗。

2003至2011年,左翼的盧拉任巴西總統。他像南美洲其他領導人一樣迷人,就像魔術師一樣,他有著出眾的人格魅力,迷倒了巴西人。巴西總統羅塞夫受到了他的提攜,之后,魔力漸漸消失了。巴西仿佛被金光所籠罩,一些看上去都很美好,商品華麗而便宜。巨額財富流出巴西,但是巴西人民並不覺得生活變得加富裕了。這麼看民眾對於這一切無動於衷,也就不足為奇了。

譯者:張曉玲

分享到:

(責編:文博、劉猛)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國際頻道今日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