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國際

專家:中國教育制度層次不明 科舉制度后遺症

2013年05月31日09:04來源:環球時報字號:

\

  圖為西班牙青年抗議居高不下的高失業率

  法德推出百億就業新政 韓國建立青年實習制度

  “這是失業的一代。”又到了大學畢業季,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卻這樣總結絕大多數大學生心中最大的擔憂:畢業即失業。實際上,包括大學生在內的青年失業問題已成為籠罩在世界多國的最大陰影。根據聯合國的數據,目前世界失業青年人數約2.9億,佔全球青年總數的25%,幾乎和美國人口相當。許多國家正在展開一場大學生或青年“就業保衛戰”。美國把就業數據作為經濟政策的主要決定因素。中國正在全力應對“最難大學生就業年”。作為歐洲“發動機”的法德兩國,28日聯手推出名為“歐洲新政”的青年就業計劃,用於青年就業的擔保撥款達600億歐元。德國財政部長朔伊布勒警告稱,如果輸掉這場“青年就業保衛戰”,不僅將導致歐盟分崩離析,而且可能爆發一場“革命”。

  “我們不能讓一代人空等”

  麥格德萊娜是一名即將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一名應屆畢業生,可是她卻無法想象自己的未來在哪裡,因為她直到現在仍沒有找到工作。這名畢業於美國頂尖的常青藤大學之一的畢業生說:“整個月我都在找工作,平均每天至少向一家公司申請工作。有一天我向7家公司投出了簡歷,但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得到任何回音。”在接受美國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採訪時,她沮喪地說,“我和朋友們已經不再相信我們有未來,甚至不相信我們能夠過正常的生活。”

  麥格德萊娜的困境也正是全球多國青年人面臨的共同難題。4年前他們剛上大學時正好趕上那場經濟危機,不過,他們沒想到的是,等他們上完4年大學后不僅仍未走出這場危機,而且他們的就業環境越來越糟糕。路透社援引美國一份民調結果顯示,近期畢業的美國大學生就業不足率高達40%以上。在歐洲的希臘、西班牙等國,“不在校、沒工作、沒有接受職業培訓”的“三無青年”佔同齡人6成以上。即使在經濟發展相對較好的韓國,麥肯錫最新發布的報告稱,韓國大學生的就業率為60%,遠低於職業高中80%的就業率。而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整個發展中國家失業青年為2.62億。

  歐洲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德國《圖片報》30日以“令人憂慮的歐洲地圖”為題刊載了最新的“歐盟青年失業地圖”。這份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最新數據繪成的圖表顯示,歐盟27國青年平均失業率為23.5%。南歐國家問題最嚴重,希臘達到了59.1%,為“歐盟之冠”,西班牙55.9%。甚至連一向以失業率低聞名的北歐也出現“青年失業潮”,瑞典為25.1%,芬蘭19.8%。

  “我們不能讓一代人空等著。”28日,在巴黎舉行的歐盟勞工部長會議上,法德兩國提出了一項名為“歐洲新政”的青年就業計劃,其要旨是動用一切可能手段鼓勵企業招聘年輕人,完善青年就業培訓制度。法德“新政”的一個重要內容是,通過向歐洲投資銀行提供擔保,使歐盟向承諾雇用年輕人的企業撥款達原定的10倍,約600億歐元。在會上,意大利勞工部長吉奧瓦尼說:“我們必須拯救這一代被失業嚇壞的年輕人。我們有接受最好教育的一代人,到頭來卻把他們晾在一邊不用。我們正在耽誤他們,這不可接受。”

  路透社稱,盡管現在歐洲的政策制定者開始意識到,長期的失業問題本身就是一場危機,但就業狀況並不會隨著經濟的改善自行化解。比如,就業市場一直是美國經濟政策的主要決定因素,與之相比,歐洲各國對就業問題的態度要消極得多。

  新“迷惘的一代”

  “你以后要干什麼?”英國《金融時報》稱,每當遇到這樣的問題,許多大學畢業生就會更加覺得自己一錢不值,甚至身份認同也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破碎的驕傲、凋零的自尊,還有窘迫的錢包,都讓他們窩在家中那間舊臥室裡。想到還要向貸款公司還助學貸款,更讓他們借酒澆愁。

  這就是新“迷惘一代”的典型形象。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由於廣泛失業而對社會感到困惑的一代青年人,曾因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中的題記而被廣泛稱為“迷惘一代”。而最終,那一代人不得不又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目前陷入失業迷惘的新一代人,國際勞工組織青年就業計劃協調人羅薩斯稱:“孩子們現在面臨的處境比我們20年前還要差。我們是在倒退。”

  德國《明鏡》周刊稱,絕望的年輕一代在歐洲觸發更多的社會抗爭。從斯德哥爾摩到巴黎,歐洲城市目前幾乎每一個夜晚都在燃燒。

  加拿大新聞網稱,年輕人群當中的高失業率構成了“社會、經濟和政治威脅”,有破壞社會團結的風險。如果不採取更多的措施幫助年輕人找到就業機會,那麼一整代年輕人就有抵抗不住民粹主義和極端主義的誘惑。

  中國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小濟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歐洲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有老問題,也有新問題。”除了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導致歐洲青年競爭力下降外,歐洲國家過高的福利制度,也令年輕人就業積極性不高。張小濟說,失業率過高,稅收增長無法滿足福利支出,政府被迫實行緊縮政策,導致青年不滿。人們仇視外來勞工,而備受歧視的外籍勞工也很不滿,社會越發動蕩。

  德國模式受青睞

  “在這場青年失業的危機中,各國都被敦促效仿德國模式。”英國《新政治家》雜志稱,德國在歐洲保持最低的青年失業率,僅為7.6%,這也吸引成千上萬來自受危機重創的國家年輕人到德國求職。

  “這就是所謂的‘德國模式’的作用。”德國聯邦勞工局青年就業專家凱爾克林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說,就業問題在德國是一個全社會的系統工程,由政府、高校和社會三方組成。德國採取雙重職業教育體制。目前有大約51.5%的德國高中生選擇了職業教育,而不是直接選擇上大學。在這種體制下,學生每周在技校學習幾天,同時與雇主簽訂協議,在工廠裡當學徒,並得到一份有政府補貼的工資或者津貼。與此同時,德國各職業技術大學,還頻頻推出各種適應市場的高等專業,如牛奶碩士專業、反腐敗MBA等。

  在歐美,從政府層面推動青年就業主要有兩個方面的途徑:一方面鼓勵青年,特別是大學畢業生自行創業。英國在45%以上大學裡專門開設創業培訓課程,為未來的畢業生提供創業指導,並為創業項目提供少量啟動資金和工作空間。另一方面,就是提供更多培訓,增強青年的職場競爭力。美國從2009年起啟動“青年暑假實習機會”和“塑造計劃”, 英國政府今年也推行“國家實習機會”,為低收入家庭青年或失業青年提供6周或3個月的帶薪實習期。

  在經濟發展相對較快的亞洲,存在大學生就業狀況不如普通勞動者的結構性問題。韓國副總理兼企劃財政部長官玄?錫5月22日稱,當前韓國青年失業問題的症結是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有近30萬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卻有超過30萬個空缺崗位需要依靠外國勞動力。在韓國,最受大學生青睞的就業去向是大企業、國有企業和公務員,僅有10%的大學生願意主動選擇去中小企業工作。為了解決青年失業問題,韓國國會4月30 日通過《青年雇佣促進特別法修正案》。該修正案內容是從2014年開始的3年內,政府機關和公共企業每年招聘人數增加3%,專門用於錄取29歲以下的青年。同時出台了青年實習制度,不滿30歲的求職者可以獲得進入國企或一般企業實習6—10個月的機會,政府將負責其全部或部分工資。

  “中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根源,在於中國現有的教育制度。”張小濟說,中國教育層次沒有拉開,一直奉行精英教育,千軍萬馬都去過獨木橋,科舉制度的后遺症——“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根深蒂固,畢業生都想當公務員,或者進大企業掙大錢。此外,職業技術教育水平一直沒跟上,職業專科學校和技校畢業生素質偏低,需要好好向歐洲國家學習。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馮昭奎說,中國現在對技術技能的培養不夠重視,“勞動最光榮”僅僅停留在口號上。與之相比,日本和韓國非常重視制造技術和水平,分別舉辦過兩屆技能奧林匹克。日韓對奪得金牌、載譽歸來的優秀技工當作英雄那樣看待,就像我們現在追捧奧運金牌獲得者一樣。然而,中國現在有多少人知道世界上還有一個“技能奧林匹克”?有多少人知道在普通勞動者中涌現的技術明星呢?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羅伯特·施瓦茨博士在美國《聖迭哥自由新聞》上撰文稱,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上四年大學才能實現“美國夢”的。德國青年失業率僅為美國的一半,是因為德國教育系統讓高中生學習工作技能並獲得証書,這使得他們高中畢業就能立即去上班。而其他許多國家的大學生畢業之后面臨的卻是巨額學生貸款、沒有工作的“反面烏托邦”。施瓦茨認為,教育體系應側重於幫助年輕人做出更明智的選擇,讓他們了解經濟形勢,了解他們學習的技能在勞動力市場上是否有價值。事實上,很多工作並不需要大學學歷。但是,現在的教育造成了這樣一個假象,“即沒有大學學歷的人將處於更卑微的境地”,但這種觀念是不對的。

分享到:

(責編:劉猛)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國際頻道今日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