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關專家斷言,繼核武器、隱形武器之后,全球即時打擊武器的出現,或將成為新一輪國際軍備競賽的新起點。 |
以X-37B空天飛機第3次成功發射為標志,美軍圍繞超高音速技術的研發項目已成“集束發展”之勢,可統計的方案有10多種,總投資超過30億美元。
2012年12月12日,美國波音公司對外宣布,第2架X-37B空天飛機在佛羅裡達帕特裡克空軍基地發射成功,這是X-37B太空飛機第3次發射,也是去年全球第6次超高音速武器試驗。
作為全球即時打擊武器系統的拳頭產品,X-37B的速度超過20馬赫,表明美軍“1小時全球即時作戰”正由試驗構想逐步邁向實戰化應用。
問題還不止於此,由於全球即時打擊武器所體現的基本理念已開始引領國際軍事技術發展的潮流,除美國外,部分國家的試驗項目也相繼上馬。有關專家斷言,繼核武器、隱形武器之后,全球即時打擊武器的出現,或將成為新一輪國際軍備競賽的新起點。
極限設計倒逼技術提升
技術的支撐水平決定著武器裝備的作戰能力。反其道,高強度的能力設計也會倒逼軍事技術提升。
戰爭雖然不是一種極限運動,但通過超限的能力設計,推動軍事技術發展,可以使能力成為現實。這已成為軍事能力提升的一條基本路徑,超高音速技術研發就是明顯的例子。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美軍的最初設想是用全球常規即時打擊能力,取代大規模殺傷能力。根據美國國會研究部(CRS)的報告,全球即時打擊可以“在數分鐘或1小時之內,利用聯合常規力量對全球范圍內的高價值目標實施快速打擊”。
計算表明,必須發展20馬赫的超高音速技術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專家認為,這是對技術的極限考驗,其難度如同“在十二級台風中點燃一根火柴”。
極限設計的理念,超越現有技術能力,看似不可能,實則可能倒逼技術躍升。回首上世紀40年代,美國進行B-52戰略轟炸機項目招標時,設定的指標是:作戰高度在12000米以上﹔能做洲際飛行﹔可攜帶核彈。這在當時是無法達成的。然而,正是極限能力倒逼而成的新技術,使B-52轟炸機表現出超強的生命力。美軍已計劃將其服役至2050年,並准備搭載X-51A超高音速巡航導彈,使其具備全球即時打擊能力。
超高音速技術研發採取的也是這種思路。當然,單靠一種技術無法實現新型作戰能力。當前的超音速技術已融合有空氣動力學、氣動熱效應、導航制導及控制等相關科學技術,成為一個極限技術群。
根據美軍“獵鷹”計劃,這一極限技術群一旦成熟,將被集成到武器系統設計中,最終目標是研制一種可以從跑道上起飛、可在1小時之內打擊9000海裡以外多個目標的超高音速巡航飛行器。
變化的不單是“速度”
速度向來是推動戰爭變化的決定性指標。超高音速技術對戰爭的影響首先表現在速度上,但是與此同時,精度、跨度等指標也會發生關聯性變化。“快速、精確、大跨度”作戰,將演變為“極速、高准、全穿越”作戰。
借助超音速技術,武器裝備的機動打擊速度將達到“極速”,防御方的預警反應時間將被壓縮至零。當前,一般攔截彈的飛行速度隻有幾馬赫,即使是速度達到十幾馬赫的戰略攔截彈,與20馬赫的超高音速武器相比也慢得多,基本無法實施有效攔截。
加拿大全球研究網1月13日報道,美國計劃整合“全球即時打擊”系統與空間技術和反導技術,建立新的應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打擊體系。基本構想是,一旦伊朗、朝鮮等國發射核武器,美國將以導彈防御系統為后盾,在核武器發射前瞬間,用全球即時打擊武器對其實施先發制人打擊。
與大規模殺傷能力相比,以“極速”為標簽的新型作戰能力,已把“高准”看作並行的技術要求。專家認為,即便如俄羅斯“白楊M”這樣的圓概率誤差僅為350米的彈道導彈,精度也必須提高10倍以上才能較好地滿足即時打擊的需要。“高准”不止表現在數字上,還要求打擊武器具備自主打擊能力,幾萬裡之外,能從成千上萬恐怖分子中識別並擊斃其頭目。
根據美軍構想,未來全球即時打擊將取代全球兵力投送,類似本·拉登“發現后又跑掉”的事情將不再有第二次,美軍也不必派特種分隊抵近至拉登住所,通過太空巡弋再入軌飛行器、發射導彈就可完成任務。
速度決定著人類對地球引力、大氣阻力的征服能力,超20馬赫的速度將使武器裝備能在陸地、天空等地球空間與太空空間中自由穿梭。從目前超高音速技術的發展趨勢看,各國均把跨空間利用作為發展的重點,把陸基、潛基即時打擊技術並列為發展的方向。未來採用超高音速技術的武器裝備,既上得了“天”,亦下得了“海”,“全空間穿越作戰”“多維非對稱打擊”,或將成為未來作戰的主要樣式。
謀求“技術突襲”效應
未來戰場上,可怕的不是同一技術上的“剪刀差”,而是突然出現的新技術。1945年,核武器在日本上空由天而降,超強的毀傷能力迅速擊潰了日軍的抵抗意志,極大地加快了戰爭結束進程。
美軍認為,以新技術牽引新型作戰能力,並在戰場上發力、形成支配性優勢,取決於在實戰運用中能否達成“技術突襲”效應。一旦形成“以超制超”的局面,效果將大打折扣。
國防先期研究計劃局作為美國全球即時打擊項目的主管單位,其核心任務就是制造技術突襲,並防止他國技術突襲。其新任局長阿爾提·普拉巴卡爾提出,國家安全能力形成重大突破,根本就是制造能夠改變戰局的決定性“突襲”。
為了達成類似核技術的“突襲”效果,據美國國會研究部 2012年6月發布的報告,美國國防部和各軍種圍繞超高音速技術的項目已成“集束發展”之勢,可統計的方案有10多種,涉及助推-滑翔、巡航、空間軌道機動、再入軌等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前沿技術,總投資累計超過30億美元。
當前,以極速為標簽的作戰能力建設也引發了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軍事科技競爭。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為了在該領域爭得一席之地,紛紛上馬超高音速技術項目,展開技術實驗。印度作為后起之秀對此異常高調,其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早在2007年時便宣布將用6至8年時間,採用獨創的“雙模式沖壓發動機”研制出速度為7馬赫的超高音速飛行器。
除技術驗証以外,各國還進行先期概念運用,縮短技術研發與實戰運用的空當。目前,美國已著手更新其全球數字地圖,為超高音速技術的實戰化運用作准備。俄羅斯已將先期概念指導未來武器裝備研發。2012年8月,俄羅斯負責國防工業的副總理德米特裡·羅戈津宣布,下一代轟炸機PAKDA,將不再採用亞音速技術,轉而發展超高聲速飛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