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福德已然成為西半球污染最嚴重的核設施。這幾年,美國聯邦政府斥資20億美元用於漢福德核設施內的核廢料處理,但是這項工作仍舊需要幾十年才能完成。 |
圖為漢福德核工廠
核泄漏、核輻射、核污染……這些令人聞之變色的詞語早已有之,近日重新活躍在人們的視野。
日前,美國華盛頓州發生核泄漏事故。位於華盛頓州東南部的漢福德核設施內的6個放射性廢料容器發生泄漏,至今泄漏仍未停止。
盡管有關官員表示,相鄰水井暫時沒有監測到較高的放射性污染水平。但是華盛頓州所有居民依舊惶恐不安。
追根溯源,此次事故的起因是一批超過20年使用期的儲罐。這些“超期服役”的儲罐,其中不少在此前也發生過泄漏。漢福德核設施存在安全隱患而疏於管理,造成核泄漏的發生。
至此,漢福德已然成為西半球污染最嚴重的核設施。這幾年,美國聯邦政府斥資20億美元用於漢福德核設施內的核廢料處理,但是這項工作仍舊需要幾十年才能完成。
這類因人為而造成的核泄漏令人嘆息之余,也敲響了警鐘,提醒著人們注意核設施的管理。
人為放縱核泄漏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據稱,作為最大的核廢料傾倒地,全球核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俄羅斯卡拉恰依湖,在上世紀90年代,人類在其中停留一小時即可喪命。
卡拉恰依湖附近居民的生活受到了嚴重干擾:車裡雅賓斯克州的癌症患病率增加了21%,先天性缺陷患病率增加25%,白血病發病率增加了41%。
而現在,即使卡拉恰依湖大部分已被混凝土蓋住,但核污染無法被完全蓋住。
核廢料傾倒所導致的核污染,原本可以採取措施避免,卻由於人為的放縱,導致惡果,后患無窮。
相對於人為因素,造成核泄漏的自然因素讓人們感到了自然不可預知的威力。
2011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反應堆所在建筑物爆炸后,2號機組的高溫核燃料發生泄漏事故,21萬人被緊急疏散到安全地帶。在這次核泄漏中,19名醫護人員被污染,核泄漏將東京污染。
導致核泄漏的直接因素是地震,讓人悲痛之余,多了對自然災害造成的核泄漏的防治思考。
不論是人為因素,還是自然因素,以核能為代表的新能源,一方面昭示著科技的進步,另一方面也給環境帶來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