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洛杉磯時報》2月1日文章,原題:亞洲太空競賽反映出美中對抗加劇 韓國成功發射衛星,這是在太空競賽不斷加快的東北亞最新的一次勝利行動。富裕國家加入全球航天大國俱樂部,這種提高一國的政治地位的需求在愛國情感和民族主義的推動下超過了政府作出的經濟發展承諾。
各國在發展各自太空項目中獲得的是令人陶醉的民族自豪感、技術實力的展現,以及施展軍事威脅的能力,以此提醒鄰國自己不會在該地區不斷加劇的領土爭端中退讓。
激烈的競爭也為中國提供了一個舞台,以炫耀其不斷增長的太空能力,並強調盡管美國努力遏制北京方面向最前沿領域挺進的勢頭,但載人飛行和天基監測仍然是其發展重點。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技術與公共政策項目負責人詹姆斯.劉易斯說,載人航天事業和衛星監測同時也有利於中國將自己塑造成技術創新領導者的形象。
中國嘗試與其14年前建立的亞太空間合作組織進行合作。但迄今為止該組織隻有不到10個成員國,並且仍然受到美國禁止攜帶任何美國信息的衛星由中國發射的相關出口控制法律的制約。
關注全球問題科學家聯盟的中國項目負責人格雷戈裡.庫拉茨基說:“中國還不具備在這個國際市場中替代美國的能力。”
但庫拉茨基說,那些過度的貿易限制以及美國那些因為所謂人權問題而旨在孤立中國的措施,已經在美國的太空專家中引發了有關自己在國際太空行業中競爭力的擔憂。通過迫使中國在太空領域獨立自主的研發,包括預計今年進行的月球車發射以及2020年前建成的空間站,美國正將對太空項目的探索塑造成一場對抗性競爭,並鼓勵中國人為了勝利而進行更深入的投資。
庫拉茨基說:“中國希望成為國際太空領域成熟的一員,而美國則仍在設置障礙。”
他談到了曾接待了美國同行的中國空間機構官員簽証被拒、不被准許參加專業會議,以及美國方面未能兌現承諾過的中國官員對美國航天局的互訪。他說:“這些事情都會被記住。它們會產生后果。它導致了中國的外交政策越來越多地聲稱美國對中國的歧視,並試圖遏制中國。”